北京|三甲医院集体“搬家”,北京医疗的大城市病好了吗?( 三 )


北京|三甲医院集体“搬家”,北京医疗的大城市病好了吗?
文章图片

医院院长撞上管理难题

疏解的契机,让老院区狭小、发展空间不足的三甲医院,看到了机遇 。
“搬迁相当于天坛医院重新活了一回 。”近日,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对八点健闻表示,有了空间和重新布局的机会,医院的发展规划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医院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
搬迁之前,天坛医院一直以神经科见长,其他科室设置不全面、实力弱 。“综合医院该有的,比如变态反应等等专业,我们没有,其他科室虽然有,但科室的诊疗能力、科研能力都相对较弱 。”王拥军回忆,老院区空间狭小,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神经科就诊者,已让医院不堪重负 。
搬迁之后,这家医院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城南地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为此,医院特别规划了“强专科、大综合”的发展方向 。“搬到南城后服务至少覆盖丰台、房山和大兴三个区 。三个区人口超过500万,周边却没有市属三甲医院,需要有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医院为这500万人提供医疗服务 。”王拥军说 。
如今,天坛医院新增、完善了部分临床科室,还将科室和医院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以临床为主,转变为科技创新为主 。“在老院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结构变了、任务变了,才能彻底转型 。”王拥军总结 。
机遇也与挑战并行 。
首先,是患者的来源和结构 。一位长年关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专家提出,无论整体搬迁还是建分院,这是许多新院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
【北京|三甲医院集体“搬家”,北京医疗的大城市病好了吗?】天坛医院有强大的优势学科,外地患者占比较大,且搬迁后周边居民区人口稠密,因此新院区来就诊的患者仍然非常多 。但并非所有医院在新城区都有如此幸运 。
“部分新院区周边可能一个居民区都没有,全靠外地患者吗?外地患者每一个病情都很复杂,治疗风险和成本都很高 。只靠他们,医院怎么活下去?”前述专家进一步提出疑问 。
许多意料之外的难题,摆上了医院管理者的案头 。
新建的院区,多按照国际上较新的理念设计(如“第五代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提升病人体验方面大有提升,也带来成本的大幅增加 。
在建筑布局上,它们一改之前向“天上”发展,变为“躺下来”,降低高度、增大平铺面积,设置了便于交通的多个出入口 。
“由此产生的物流成本、物业管理成本、空调消耗等都特别大 。”他举例,传统的“几栋很高的楼”里,保安只要守几个口就可以了,而在新院区需要顾及更多出入口 。
他指出,新院区的各种设计基本是“各管一段”,成本增加了,但价格没有相应调整,“平衡的重担都落在了医院身上” 。
以天坛医院为例,新院区面积四倍于老院区,分医疗、科研和教学三个区 。开诊之初,有医生专门测试,发现单把医疗区“所有门诊科室走一圈,就要走一万多步” 。
“太大了,如果没有管理,成本受不了 。”王拥军说 。
大数据管理系统“天坛大脑”缓解了王拥军的焦虑 。“140部电梯,如何保证每一部都正常运行?出了问题谁来监控?原来都问总务处,总务处再问分包公司,一圈下来需要不少时间 。现在用大数据管理系统,哪部电梯要坏、维保期到了,全都自动算出来 。”
人工智能的物流配送体系,也让医院职工免于在庞大的院区间奔波 。自搬迁之初就启用的特殊节能系统,“至少能省10%到20%的电费,”王拥军对八点健闻介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