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北京乡村医生王文庆:54年前第一次做针灸 手也哆嗦( 二 )


当时 , 王文庆还有个牛皮药箱 , “说是牛皮 , 其实多是皮革的 。有的可能只是外面一层革 , 里面是一些硬板纸 。”这样的药箱谈不上皮实 , 王文庆背坏过七八个 。药箱里的东西很固定 , 绷带、纱布、红药水 , 紫药水 , 退烧药是常备的 , “还得带点抗生素 , 消炎药 , 土霉素 , 金霉素都少不了 。”
【医生|北京乡村医生王文庆:54年前第一次做针灸 手也哆嗦】最少不了的是一个听诊器 。病人需不需要转院治疗 , 当时的病情有多严重 , 都需要听诊器的帮忙 。怎么判断病情?王文庆说他当时一看病人发烧的体温 , “39℃往上就比较严重了 。”二听病人肺部呼吸时是否有啰音 , “这是一种呼吸杂音 , 出现啰音就是病变了 , 有可能是肺炎 , 后面还要仔细听听是湿性啰音还是干性啰音 , 一般湿性啰音比较多 , 声音听起来就像吹气泡破裂的声音 。”王文庆说 , 一旦出现啰音和哮鸣音 , 就需要患者前往更大的医院治疗 。
王文庆回忆 , 那时候很少有患者接受转院 。“主要是过去 , 我们距离大医院远 , 而且老百姓怕花钱 , 有什么病都先想自己扛过去 。来找我们村医也是一样 , 很多夜间出诊都是他们自己扛不住了 , 所以叫我们去了 。”医者也知患者心 。王文庆说 , 如果患者和家属都不打算转院 , 那么当时在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 , 自己手里退烧药和抗生素就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手段 。“所幸当时人们都没什么抗药性 , 不像现在 , 所以基本上都能好 。”
村里当医生 好与不好村里人都知道
王文庆说自己一直有一颗报国心 , 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王文庆还曾参军当过军队特招的义务兵 。他身高173厘米 , 当时体重只有97斤 , 因为有一些医学知识和经验 , 被特招进了沈阳军区 。五年后回乡 , 王文庆仍选择留在了卫生所 , “后来想想 , 当兵和基层当医生一样 , 都是报国 , 都是保护群众 。”
回顾选择成为一名医生的那一刻 , 王文庆说自己想当一个称职的医生 。如何定义称职?他说要医疗技术精湛 , 能够解决群众的问题 , 最重要的是不能糊弄人 , 无论在哪里 , 都当如此 。所以在这几十年里 , 碰到拿不准病情的患者 , 他不会匆忙下结论;碰到有上门把服务站当药房开药的患者 , 他还是会坚持先望闻问切 , 把患者的病情摸清探明 。
医生|北京乡村医生王文庆:54年前第一次做针灸 手也哆嗦
文章图片

王文庆给患者开的处方单 。新京报采访人员 田杰雄 摄
当然 , 这些年里也有错失和遗憾 。来卫生所的病人出现了高血压 , 王文庆叮嘱患者应当去医院检查病情 , 在旁人眼中正常的医嘱却让他一直后悔自己对患者没能十分严格 , “只说了应当 , 实际上 , 如果大夫说‘你必须得去医院’ , 那么可能后期病人的病情也能早点得到察觉和治疗 。”“应当”与“必须”两词之间 , 藏着王文庆长期的懊悔 , 也是他心头的一个节 。此后的每次医嘱 , 也都因此带上了十倍的小心 。
在基层乡村当医生 , 王文庆觉得这是对医生口碑品性的考验 。在乡村熟人社会中 , 技能的好坏优劣 , 村里人都会知道 。从医54年 , 王文庆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在耕医班里学习过两年的年轻医生 , 他曾继续接受培训和教育 , 也是第一批通过乡医证考试的医生 , 到如今也有了从乡里和区里 , 专程而来的患者 。王文庆说 , 在看病这件事上 , 农村的卫生工作更讲究一个信任 , “你做得好 , 村里人就都知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