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最新发布丨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专家共识

摘要
难治性气胸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SBO)是近二十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安全、适宜的治疗难治性气胸的支气管镜介入新技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共识,旨在更加系统地对该技术进行规范,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治疗难治性气胸 。本共识明确了难治性气胸的定义,提出了SBO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在关键技术流程、不同的封堵方法、封堵材料、疗效、并发症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共识 。
难治性气胸(intractable pneumothorax或difficult pneumothorax)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而棘手的问题,其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时可出现继发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我国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呼吸介入诊疗新技术已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 。1979年前苏联Kabanov等[1]报道了支气管临时封堵治疗气胸的个案,此后Lillington等[2](1982年)、Okada等[3](1998年)分别报道了类似的个案[1, 2, 3] 。我国于2003年在国内外首次报道采用自体血封堵通向胸膜瘘口的责任引流支气管的方法治愈10例难治性气胸的临床观察,并提出了「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selective bronchial occlusion,SBO)」这一技术名称[4]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不断有临床研究或报道从不同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使该技术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发展,虽然目前仅有少数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但其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上已得到了证实,已成为一种适宜、安全、经济的难治性气胸治疗技术,越来越多地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规范性的指南或共识文献指导临床医师规范使用SBO治疗难治性气胸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动SBO在难治性气胸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制定本共识 。
一、概述
气胸(pneumothorax)是临床常见病,系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膜腔积气状态 。气胸可以分为:(1)自发性气胸,包括原发性自发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指发生于没有肺部基础病变者,发病率男性18~28/10万人,女性1.2~6/10万人;继发性自发气胸(second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SP),指继发于原有肺部基础病变者 。(2)外伤性气胸;(3)医源性气胸等 。
Bobbio等[5]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自发性气胸住院患者中73%接受内科治疗、27%接受外科治疗;其中,27%的病例需要重症监护或过渡性监护(intermediate care) 。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为胸腔穿刺抽气、肋间引流等 。结果表明,包括外科治疗在内目前尚无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哪一种治疗手段更为有效 。
自发性气胸复发率较高,且与年龄、肺部基础疾病、治疗方法等因素相关 。Hallifax等[6]发现自发性气胸1年复发率男性患者为18.8%、女性为19.5%;Noppen等[7]进行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观察到自发性气胸经抽气治疗后的1年复发率为26%,而肋间引流的1年复发率为27.3% 。而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则显示接受肋间引流治疗的PSP在3.6年的随访期内的复发率为54%[8] 。新近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对一组经胸腔镜手术的胸膜下疱及肺大疱(其中27%同时行各种胸膜硬化术)进行中位时间为70个月的随访,发现在随访期中的气胸复发率为9.7%;胸腔镜术后气胸复发的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后漏气时间过长,并且同时行胸膜硬化并不能降低气胸复发率[9] 。
(一)难治性气胸的定义
气胸经肋间引流仍持续漏气提示胸膜破裂口难以愈合,但对于这种状态在术语上有多种名称,主要包括「难治性气胸」「顽固性气胸」「持续胸膜漏气」等,本共识中将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胸、且经肋间引流后仍持续漏气统称为「难治性气胸」 。除了统一名称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持续肋间引流多长时间后确定为难治性气胸?这一问题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对气胸患者采取更加积极干预的时间折点,但目前对这一时间折点没有明确的界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