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张亮、杨国福双巨头雄踞,麻辣烫品类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四 )


除了东北三省,内蒙古的麻辣烫增长也很出人意料 。去年(截至2020年8月11日)相关企业的数量是0.8万家,今年冲到2.23万家,相当于一年时间新增了1.43万家麻辣烫相关企业,增长率为178% 。去年没有登上区域分布top10榜单,今年一下子跻身前三 。与此同时,安徽以1.2万家的数量跌出前十 。 
2、品牌新秀难突围,和头部差距明显
近年来,诞生了不少新晋麻辣烫连锁品牌,它们并非都发家于东北,但利用差异化定位也均取得可观的成绩 。 
风头最劲的是上海觅姐麻辣烫,2017年成立,3年多时间,以门店数700+家的规模跻身麻辣烫品类的规模第三;还有上海的小蛮椒麻辣烫,专注外卖领域,先后斩获番茄资本、绝了基金、启赋资本等多轮融资,成为沪上麻辣烫O2O品牌第一 。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它家外卖单店月销高达3200+,杨国福和张亮都只有1800单左右 。 
小谷姐姐创新定位麻辣拌也一炮而红,门店发展迅速,去年年底只有300+家门店,如今已经增长至500+家 。 
背后还有一众后起之秀,江苏的王贵仁,聚焦细分的砂锅麻辣烫,也成为“一方诸侯”,在江苏、安徽做得风生水起 。此外还有杭州的吉阿婆麻辣烫、武汉的徐记爱情麻辣烫、重庆的椿林麻辣烫、厦门的亲爱的麻辣烫等 。但这些品牌新秀与杨国福、张亮的差距仍然非常大 。 
麻辣烫市场痛点:品类发展遇瓶颈,供应链制约大,倒闭率高麻辣烫品类如何形成了“双寡头”的市场格局?为什么新品牌难突围?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品类本身的桎梏 。可是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把麻辣烫放到小吃快餐这个大品类上看,尤其是对标粉面等,麻辣烫这条赛道的规模远远没达到天花板 。 
首先,马太效应 。
头部品牌在风口期抢占先机,手握优质资源、供应链、品牌认知等方面占绝对优势,强者恒强,腰部以下品牌很难突围 。尤其是缺乏品牌意识的小微门店,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生存更难 。 
其次,供应链难做制约了品类发展 。
麻辣烫看着门槛低,谁都能做,其实,后续经营难度大,对供应链的要求和挑战多 。虽然和火锅的供应链类似,但具体操作上仍有很大不同,比如sku比火锅多很多,平均下来多达120种,很难形成品质化的连锁 。 
目前,麻辣烫行业供应链能够标准化的主要是汤料、底料、酱料 。冻货类产品,以有限的客单价又很难支撑高额的物流成本,尤其是品牌规模较小时更难实现 。因此,导致冻类产品的品质不可控,而这一现象在加盟品牌中尤为常见 。同时,干货、新鲜蔬菜类,又因各地饮食习惯和季节性差异,通常都是加盟商在当地自行采购,产品稳定性难保障 。
杨国福为了做到全国“统一”,2018年斥资4亿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工厂,至少能满足1.2万家加盟门店的调味料需求量 。但这是基于其已经有了数千家店、达到了相应规模的条件下才得以构建的 。对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来说,供应链板块往往成为最大的难点 。 
第三,客单价低难突破 。
麻辣烫的品类基因就是食材丰富,好吃实惠,因为从街边地摊发家,难以走高端路线,客单价很难真正突破 。如下图,观察君整理了全国各地麻辣烫代表品牌的人均消费价格,基本在19~25元之间,可见25元都是一大关 。 
投稿|张亮、杨国福双巨头雄踞,麻辣烫品类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文章图片

客单价低意味着利润也低,品类发展势必受限,比如装修成本就上不去,导致门店形象低端,产品卖不上价,更用不起好食材,人均就会更低,进入恶性循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