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卢清君:远程医疗不该成为虹吸病人的工具( 二 )


医院本着一个开放包容的原则,对在这个领域发展有意愿的企业、业务扎实的企业,还是扶持 。
《财经》:在选择合作方时,会因为医疗数据敏感,优先考虑国资企业吗?
卢清君:选择依据不是有没有国资,关键是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不是规范化运行,比如一言堂式的家族企业肯定不能考虑 。我们的合作方里,既有国资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关键是做好医疗数据管理和安全保护制度 。真正专注做医疗技术供应商的企业,都适合合作 。
有很多企业只是依靠讲故事去骗投资人、骗市场的钱,这类做法行不通了 。很多初创者往往会陷入自我联想的商业模式,比如,有人设计糖尿病患者管理APP时,只考虑了全国有数亿糖尿病患者,假设每例病患收1元,一年就能有过亿元的流水 。但是它既没有专家资源,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患者的需求,更没有解决医生的需求,也没有解决政府的需求,如何能落地就成了问题 。
很多创业者梦想着能通过互联网垄断市场,或者成为寡头,这只是梦想,实际上他是不可能做到的 。过去10年间这样投资项目太多了,早就走不下去了 。现在投资人也不那么好骗了,只有具备合理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融资计划 。
虹吸病人,不一定挣钱
《财经》:远程医疗形成规模化的时候,会不会出现虹吸地方病人的情况?
卢清君:线上远程医疗肯定是要转化到线下的,因为线上治不了病,但不会导致更多的患者到北京来,因为就算患者提出来想到大医院来就诊,大医院也未必接待得了,现在大医院门口的患者已经排数月后了,也没办法再虹吸了 。
国家的解决方案,是建立远程医疗协同网络,每家医院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 。当病人需要到线下就诊,协同网络可以协调地方医院来接诊 。协同网络定期给地方医院的医生开展培训,提升基层医师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 。刚开始信任度低,周边有人体验了、口碑好了,很快就能扩散开 。
中国现在的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生能力差距很大 。我不敢说互联网能缩小多少差距,至少能让基层的医生有专科老师指导,这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能够发挥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作用 。我相信将来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这个模式也会非常有借鉴价值 。
《财经》:在远程医疗过程中,很多上级医院医生用的药品,基层没有,这也被认为远程医疗虹吸患者的原因之一 。
卢清君: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不多 。现在药品配送物流很发达,基层没有的药物,可以药品电商配送,或者由厂家配送 。
药的问题很简单,关键问题还是人 。基层医院即使采购了高端医疗器械,但是如果技术不行,手术做不了,还是留不住患者 。所以关键还是临床技能培训,基层医生能力提升了,以后的常见病患者就可以在当地治疗 。
国家正在努力消除不同层级医院药品目录之间的差异 。北京市卫健委、医保局等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消除各级医院的药品目录差异 。
《财经》:全国的医院都在做远程医疗,它们能控制好虹吸问题吗?
卢清君:我知道很多医院就是想虹吸病人,虹吸资源,连医生都想虹吸上来,所以才制约了远程医疗的发展 。
《财经》: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卢清君:监管、考核、评价,是对整个医院的综合评价体系 。各级医院的手术量、住院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药占比等都被纳入考核,不同医院考核指标不同 。还有医保支付等经济杠杆,比如国家医保局在推行的DRGs支付方式,就是手段之一 。DRGs是按照病种分级支付的,三级医院虹吸了一些常见疾病患者来住院,最后医保支付的少,医院收入反而降低了 。占用了医生的时间、占用病床,都收不回成本,可能连医生奖金都发不出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