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罕见病诊断之困: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郝倩玉)病无所医,医无所药,这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家庭在诊断之路上都经历过的艰难曲折,其中,确诊难是罕见病患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北上广多地,数家医院,能做的检查都做,能挂上的号全挂,有些甚至历时四、五年,却依然无法确诊......
治疗罕见病领域中的多位专家指出,“认识、了解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
医生|罕见病诊断之困: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文章图片

医生|罕见病诊断之困: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
文章图片

艰难确诊路:最少1年,最长7年才被确诊
“为了找到病因,一年间我们带着孩子四处问诊,跑了大大小小不下30家医院,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吃下了几十种药,花了小20万,但究竟是什么病,一度没有查出病因,孩子也没得到正确的治疗 。”来自河南省的王强(化名)是一位5岁黏多糖贮积症IVA型孩子的父亲,从孩子3岁时出现了不良症状到4岁确诊,共历时1年 。
王强介绍,3岁时孩子身高严重落后正常孩子,并且逐渐出现了胸骨突出,腿部骨骼变形等症状,走路跑步总是迟缓踉跄,经常摔倒 。去了很多家医院,医生们总觉得孩子只是单纯的骨骼发育有问题,并没有考虑是否是由黏多糖而引起的 。最终,经过基因检测和酶学诊断,孩子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IVA型 。
同样是黏多糖患者的父亲李兴(化名)带着孩子经历了更加漫长的确诊路 。
李兴介绍,儿子刚生下来,第一眼见到时,孩子的双脚呈马蹄内翻足症状,就像畸形儿童一样 。出生不到一小时,因呼吸困难就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孩子的马蹄内翻经过康复终于治好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孩子将近两岁还不会走路,手的精细动作特别差,总感觉哪里不对 。
谈起历时近7年的艰难确诊,李兴表示,“我们先是领孩子去了当地市医院,后来就到郑州各大医院检查,医生们见了也说孩子感觉不对劲儿,但是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检查都是正常的 。孩子三岁的时候终于学会走路,虽然比其他孩子晚了两年,心里还是很开心 。可是接下来,又发现新的问题,孩子一直到六岁,双手关节伸不直,肘关节和膝盖关节也伸不直,自己不会穿衣服 。之后我们又辗转郑州、北京、上海、山东等多地,最后通过基因检测,在上海新华医院做了酶检测报告,在孩子七岁的时候确诊为粘多糖贮积症II型 。”
据《我国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显示,黏多糖患者确诊前平均求诊历时6个月,求诊最多可达50次 。被误诊次数最多可达24次,所用时间最长达69个月 。
采访人员调查询问了近20位罕见病患者确诊前的求诊经历,确诊前的历时时长最少为1年,最多有近7年,平均用时2至3年时间 。求诊地区多为当地省级三甲大医院,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知名医院,多数患者最终被确诊的医院为上海新华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 。
尴尬的诊断现状:医生临床知晓率低,相关检测技术未普及
“2004年当查出女儿患有黏多糖病时,一位医生说,他从业20年,我的孩子是他见到的第二个黏多糖病患者 。在就诊的经历中我也是碰到了很多医生对黏多糖疾病不是很了解的情况 。”
【医生|罕见病诊断之困: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还要罕见】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郑芋告诉采访人员,在她看来,之所以会发生确诊难的情况,是因为:第一,罕见病患者在人群中是少数,在没有确诊前,病人不知道去哪里找主治这类病的医生,而治疗普通疾病的医生又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所以会发生误诊的现象;第二,大多数医生的工作量非常大,在常规的疾病都应接不暇的情况下,对于特殊甚至罕见性疾病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第三,罕见病的普及和宣传的力度还不是很大,目前各医院对于罕见病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在组织学习和研究方面都没有把罕见病作为工作的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