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奥运经济学:东京不是输家( 四 )


但妙就妙在10%的比例没变,可是实际的收入却实实在在地在增长,怎么算人家都稳赚不赔 。
所以,国际奥委会作为奥运会的最高领导机构,面临的压力其实比主办城市要小很多 。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奥委会就在关于奥运经费的问题上做出了明确规定:“举办奥运会的融资责任将由主办城市和奥运会组委会共同承担 。”
但筹办一场奥运会最大的支出是城市基础建设、体育场馆建造维护等建设费用,这导致奥运会对大部分城市来说,到最后都成了赔本买卖 。
03、既然赔钱,为什么还要办?从整个奥运史上来看,日本可能是在奥运会上最执着的国家之一 。
二战期间日本拿到了194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届奥运会最终被取消 。
因此当二十年后战争硝烟散去,日本再次拿到1964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这届奥运会对日本来说有多重要不言而喻——日本需要通过这届奥运会提振国民信心,也亟待借此挽回国际形象 。
为了办好这届奥运会,日本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算上比赛设施和奥运村建设、运营费用、道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为准备东京奥运会投入的资金约合30亿美元 。
这些钱倒也没白花,日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通讯等行业迎来了强劲发展,让日本进入到1962-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时期 。
这还拉动了日本就业率的上升 。
奥运会|奥运经济学:东京不是输家
文章图片

后来这届奥运会被普遍认为是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届之一 。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借助奥运会带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日本的复兴,同时也拉开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序幕,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就算抛开日本不谈,很多承办城市乃至国家,在筹备奥运会那几年都经济表现良好 。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筹办奥运会意味着总需求的额外增加,对经济的影响是一种需求冲击 。
简单来说就是,奥运会通过引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奥运场馆及附加设施的投资、旅游服务的消费、各种体育产品与劳务的消费等等,能够影响举办地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 。
所以单纯用赚不赚钱来衡量奥运会的成败,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
奥运会早就不只是一项比赛了 。它在短暂的时间里让主办城市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那是最好的展示窗口,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等在最快的时间内被认识、信任 。
何况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经济层面,还包括改善城市建设、推动城市走向全球化等等 。
一句话来概括,奥运会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对外形象建设的最好途径 。
所以全球范围对奥运会的热忱背后,大家看重的并不是赛事本身,而是背后蕴藏着的广阔机会,一个让城市被所有人看到的机会 。
但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在很多举办城市、国家,奥运会带来的提振效应,并不会持续很久 。
就像1964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日本很快陷入了1965年的经济萧条 。这一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从上一年的13.2%剧降到5.1%,企业倒闭数增加了近2000家,失业人口增长超20万 。
奥运会|奥运经济学:东京不是输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