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奥运经济学:东京不是输家( 二 )


这两笔支出数额更大的明显是建设支出,单是体育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就已经足够让主办城市头疼 。
举个例子,下面这张图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支出占比,哪头轻哪头重看的明明白白 。
奥运会|奥运经济学:东京不是输家
文章图片

在不同国家,具体谁负责哪项支出并不一样 。
【奥运会|奥运经济学:东京不是输家】负责建设支出的可能是奥组委,也可能是相关政府部门和各类国营及私人机构,像201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90.8%的钱都由政府支出 。
而负责运行支出的一般都是各国的奥组委 。
不过无论如何,拿这么多钱出来筹备奥运会总不轻松 。经济发达的倒还好说,苦就苦了那些没啥钱还想办奥运会的城市 。
蒙特利尔就很苦 。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加拿大政府不提供任何筹资担保,导致在奥运会结束时,可怜的蒙特利尔市政府收入额只占到所需支出的5%,有27.29亿美元的亏空要弥补 。
他们掏不出这笔钱,最后蒙特利尔市的纳税人就一直为偿还这笔费用所困,直到30年后才还清这笔赤字 。
那么问题来了,奥运会既然这么烧钱,钱从哪里来?
一般而言,奥运会的资金筹措由主办国政府、地区/省/联邦政府、城市/社区以及私有部门来共同完成,不同国家各方出资比例并不相同 。
说到这里这就不能不提历史上几届典型的奥运会:1976年的蒙特利尔、1984年的洛杉矶、1996年的亚特兰大 。
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市政府完全出资,让蒙特利尔背上了30年的沉重债务 。
到1984年,洛杉矶市民因为被蒙特利尔的惨状吓倒,决定不干了,他们逼着加利福尼亚州和洛杉矶市政府拒绝进行公共基金投资 。
这导致这届奥运会成了历史上第一届与主办城市没有关系的奥运会,所需资金完全由私有部门提供 。以政府为主要经费来源、组织奥运会的历史就此被改写;
再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完全由私有部门筹办的奥运会也被禁止——这次是国际奥委会不干了 。怎么回事?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规定:“每一个候选城市必须提供由国际奥委会认可的经费担保 。”
翻译下就是,国际奥委会要保证奥运会质量,也要挣钱,但私有部门给不了他们安全感 。
不过在具体的筹资手段上,有些资金来源实际上与奥组委收入很难区分 。
比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所有的与政府许可相关的收入都来源于“特别筹资渠道”,其中包括奥运会纪念币、奥运会纪念邮票、奥运彩票等,这些既能归属于筹资的范畴,也能被归进奥组委的收入中 。
02、靠什么赚钱?先抛两个结论:
1.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一道分水岭,奥运会商业模式自此成型,收入结构在这之后产生剧变;
2.历届奥运会最稳赚不赔的是国际奥委会;
说到奥运会怎么赚钱,就又要提到1984年那届神奇的奥运会了 。
之所以神奇,总结起来其实就三句话:申办时没竞争对手、筹备时政府撂挑子不干最后只能交给私人、会后一核算纯盈利1.5亿美元 。
怎么赚钱的?这要归功于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彼得·尤伯罗斯 。在这届奥运会上,他首度采用招标的方法出售电视转播权、改革了奥运赞助的商业模式、开创了奥运会门票销售的先河 。
尤伯罗斯说白了就干了一件事:把拍卖带到了奥运生意场上,并做到了极致 。
实际上1960年组委会就开始独家出售电视转播权了,但直到1984年以前,转播费都比较低,尤伯罗斯心想这还按以前的来挣不到钱,索性抬高了竞拍价格,最后美国广播公司花了2.25亿美金才胜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