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字节、阿里、米哈游,谁能成为下一个腾讯?

投稿|字节、阿里、米哈游,谁能成为下一个腾讯?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游戏猎 , 作者 | 令狐
谁来当老三 , 是个问题 。
2022年2月21日 , 有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旗下的朝夕光年 , 正计划开发一款与《原神》类似的二次元 3D 开放世界游戏 , 目前由位于杭州的101工作室负责研发 , 并开始对外招聘相关岗位 。
消息传出后 , 朝夕光年相关负责人做出否认 , 称该信息不实 , 没有开发与原神类似产品的计划 。据游戏猎向朝夕光年旗下工作室员工了解 , 在他们内部并未听说过有“对标《原神》”的相关项目 , 但该名员工也指出 , 不排除未来会开发相同品类游戏的可能 。
根据过往经验 , 每出来一个新的品类 , 各大厂家都想分一杯羹 , “不可能让《原神》一家赚这个钱” 。
2020年9月28日 , 《原神》全球发行 , 开始冲击接近固化的中国游戏产业格局 , 这款毁誉参半的现象级游戏 , 在极短时间内掀起“开放世界手游”的狂风 , 仅半年在移动端的收入就超过10亿美元 , 位于全球手游畅销榜第三名 , 紧跟在腾讯的《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之后 。
《原神》推着米哈游大步向前 , 字节跳动、快手、百度、阿里等觊觎游戏市场已久的大型互联网企业 , 也开始纷纷加码 , 向着中国游戏市场的第三席迈进 。
站到腾讯和网易的身边去 , 是这场大战的终点 , 也会是下一场恶斗的开端 。
01 第三个王座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 国内游戏相关业务营收超过500亿的企业 , 仅有腾讯和网易两家 , 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 。
而在这两个巨头之下 , 游戏相关业务营业收入在100-500亿元的公司有三七互娱和世纪华通 , 如今 , 还应该加上米哈游 。
2021年8月27日 , 解放日报社旗下上观新闻发布了2021年上海百强企业榜单 , 米哈游名列其中——2020年度 , 米哈游营收约101.28亿元 , 对比来看 , 老牌游戏大厂三七互娱 , 同年度游戏相关营收144亿 , 世纪华通则为129.8亿 。
曾经被与莉莉丝、叠纸、鹰角并称“上海四小龙”的米哈游 , 已经与老朋友们拉开差距 , 成为媒体笔下的“中国游戏第三极” , 也是腾讯和网易之下 , 第三席顶尖游戏公司席位的有力竞争者 。
同样被看好的 , 还有字节和阿里 。
财报数据显示 , 2020年全年 , 字节跳动收入约1750亿元 , 其中游戏板块业务收入为40亿-50亿 , 足以跻身国内游戏厂商前十 , 而阿里旗下的灵犀互娱 , 则凭借爆款游戏《三国志战略版》 , 在SLG赛道异军突起 , 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称 , 截至2021年4月 , 该游戏的预估营收已超过10亿美元 。
游戏市场的蛋糕很大 , 还容得下更多的玩家——即使版号收紧 , 防沉迷政策推动玩家结构发生变化 , 疫情带来的“宅经济”红利消退等重重因素叠加 , 国内的游戏市场规模仍然在扩大 。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 , 2021年 , 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965.13亿元 , 比2020年增加178.26亿元 , 同比增长6.40% 。
而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年1月移动游戏报告》 , 翻过年以后 , 仅2022年1月 , 国内的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就高达222.4亿元 , 如果算上这几年不断增长的主机、PC端游戏 , 市场前景依然十分乐观 。
能赚的还有很多 。
02 阿里改道曾经高喊“绝对不做游戏”的阿里 , 早已一头扎进了游戏市场 。
2015年起 , 阿里大文娱成立 , 其手游业务与UC九游整合形成阿里游戏 , 由俞永福担任阿里游戏董事长 。彼时 , 阿里游戏从属于大文娱板块 , 缺乏自研能力 , 在渠道战场上也没有积累 , 最大的优势 , 就是阿里自身具备的巨大流量 。
流量需要变现 。
2017年3月 , 阿里游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战略发布会 , 提出拿10亿孵化IP;整合阿里巴巴集团优势资源 , 打通iOS流量壁垒;和Mail.Ru、TFJoy、Efun、龙腾中东等国际发行商合作组成“全球发行联盟”;与蜗牛联合开发优酷大剧同名MMO《武动乾坤》;打造专业大数据分发平台“山雀” 。
这个战略布局的核心思想 , 就是一句话:从游戏到IP再到发行渠道 , 能赚的钱 , 我全都要 。
步子太大 , 路不好走 。
阿里的IP孵化毫无水花 , 发行联盟和分发平台只在发布会上风光过片刻 , 《武动乾坤》高开低走 , 而被寄予厚望的流量整合计划 , 也最终此路不通——阿里手上的淘宝、支付宝等流量 , 都是工具型App , 与休闲性质的游戏存在基本属性上的差异 , 壁垒始终无法突破 。
这次战略失败之后 , 阿里游戏开始发生变化 , 成立了专门的成立游戏事业群 , 网易前高管詹钟晖带队加入 , 由他掌舵之后 , 阿里游戏开始补全在研发上的短板 。
2019年 , 阿里互动娱乐事业部发布新业务品牌“灵犀互娱”,《三国志战略版》火爆之后 , 阿里又趁热打铁 , 宣布将脱胎自阿里游戏的灵犀互娱升级为独立事业群 , 与阿里大文娱平行 。2022年1月13日 , 阿里巴巴发布内部邮件 , 宣布灵犀互娱一号人物詹钟晖升为M6 , 相当于集团副总裁 , 再往上 , 就是张勇、彭蕾、陆兆禧等阿里内部的传奇人士 。
阿里对灵犀互娱和游戏业务的重视程度 , 由此可见一斑 。
36氪上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 , 题为《阿里游戏的竞争力不在阿里》 , 文章作者指出 , 阿里如果真的想做好游戏 , 游戏业务线就要“和阿里体系保持一定距离 , 独立发展可能会更好” 。
如今 , 逐步走入正轨的灵犀互娱 , 似乎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 。
03 字节迷茫?在游戏领域大动作不断的字节跳动 , 却还没有展示出清晰的前进方向 。
早在2015年 , 字节跳动就开始调研游戏行业的情况 , 并准备进行相关布局 , 短短五年之后 , 这个后来者拉出了一支2000多人的游戏团队 , 旗下更是聚拢了十余个工作室 , 29家游戏公司 , 以及4个发行平台 。
直到2021年开始之际 , 对于字节跳动的游戏业务 , 外界依然充满期待和猜测——字节拥有头条、抖音等巨大的流量来源 , 其旗下主攻休闲游戏的Ohayoo则取得过不错的市场反响 。数据显示 , Ohayoo成立一年半 , 就有9款游戏流水过亿 , 39款游戏流水过千万 , 单款游戏最高收入超过6亿 。
转折来得很突然 。
2021年9月23日 , 游戏工委发起《网络游戏行业防沉迷自律公约》 , 明确提出“不得向用户强制推送游戏广告” , 这纸公约对于靠推送广告盈利的IAA类游戏 , 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Ohayoo在内的休闲游戏发行平台 , 正是靠游戏内广告变现的IAA游戏主战场 。
不到一个月 , 字节传出对游戏等业务进行裁员的消息 , Ohayoo全部门应届生被裁 , 该部门共有350人 , 此次共调整79人 , 其中包括30名校招生 。这次裁员 , 被解读为字节跳动在游戏市场的阶段性撤退 , 曾经被视作字节跳动游戏业务希望所在的超休闲赛道 , 被突然按下暂停键 。
失去休闲游戏 , 又至今没有推出过重磅级的中重度游戏产品 , 字节进入游戏市场的前路 , 很难说得上平稳 。
但危机 , 也预示着机会 。字节手里还有沐瞳这张在海外市场已经有一定影响的王牌 , 另外 , 他们还可以选择探索一下阿里没走成的渠道之路 , 从被苹果、华为、OV和腾讯等老牌渠道商环伺的渠道端寻找切入点 。
2022年1月 , 字节跳动低调测试了一款名为“灵选”的游戏社区App , 这款App与TapTap相似 , 兼具游戏社区和下载的双重属性 。
虽然渠道所能创造的收益有限 , 但对还没有在游戏市场里找到一个稳定支点的字节而言 , 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
某种意义上 , 版号暂停对于字节和阿里来说 , 是件好事——在大家都不能推出新游的前提下 , 这些跨行而来的游戏新势力 , 可以趁着寒冬招兵买马 , 低价招揽好的项目和团队 。
快手或许也发现了这一点 。2021年10月 , 快手方面传出消息 , 快手将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游戏核心城市开设工作室 , 称计划用十年时间打造一支行业领先的游戏研发团队 , 制作出全球领先的高品质原创游戏 。
【投稿|字节、阿里、米哈游,谁能成为下一个腾讯?】这场改写中国游戏行业格局的大战 , 显然还会有更多选手入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