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立啥、惑啥、又如何知天命?烦吗?


既然由孔子提出来的 。就需要追根溯源 。从孔子那里找到答案 。《论语》中有关于年龄段定位的语录 。也有在莫个年龄段该如何行事的语录 。只要把这些语句对应起来看就好理解“三十而立”这句话了 。
第一句:吾十五而志于学
对应的行为描述是: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大体意思就是: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知识的学习 。这个阶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的验证是非常快乐的
第二句:三十而立
对应: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对完成了人生的定位 。这时和志同道合的人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在一起是非常快乐的
第三句:四十不惑
对应: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我并不疑惑我所选择的定位 。所以别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我一点也不生气 。这不正说明我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第四句:五十知天命
对应:发奋忘食
意思是:经历自己三十岁的定位 。四十岁的坚持 。到了五十岁这把年纪 。知道这辈子就是这样了 。也就认命了 。于是也就拼尽全力的坚持到底吧……
由此可见:三十而立的“立”其实就是人生的定位 。包括:职业的定位、价值观的定位、婚姻家庭的定位等等 。不“惑”的惑是对自己定位的再次审视和调整 。50岁的“天命”还是那个定位 。只不过是对是错都以成定局了 。再后面还有一个60岁“耳顺” 。指的是对于别人对自己一生的不同评论都能坦然接受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立啥、惑啥、又如何知天命?烦吗?】总结起来 。人生的核心就是“立”——定位 。一生不同阶段其实都是围绕定位在打转 。足见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