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互联网留不住科学家

投稿|互联网留不住科学家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20社,作者 | 李贤焕 编辑 | 王晓玲
在这个冬天的裁员大潮中,科学家也正在离开互联网 。11月,复旦大学官宣原蚂蚁集团副总裁、AI团队负责人漆远正式加入复旦大学,出任复旦大学“浩清教授”及复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
漆远只是近期离开互联网大厂的科学家之一 。差不多与他回归学界同时,京东技术委员会主席周伯文也已从京东离职创业 。
“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大厂科学家离职的消息 。”刚刚离开某大厂AI研究院的明德说 。这让他有些感慨 。正如一位知乎答主在一个回复里说的:“这波AI热潮阶段性结束,神仙们归隐山林,普通炼丹师该考虑转型了 。”
科学家当年高调加入,又在如今低调离场,人来人往也见证了AI领域从绝对的热潮转为低谷 。
作为一名普通“炼丹师”,明德觉得在大厂做科研日子自然没有大学里好,除了研究方向有些受限,还要和业务部门抢项目,但大厂开出的体面薪酬也是其他地方所给不了的 。
“没办法,科学家也要背KPI 。”
01 留不住的科学家在阿里的7年时间里,漆远曾任阿里数据科学技术院执行院长、蚂蚁集团首席AI科学家及数据智能委员会主席,也完整经历了一个大厂研究院的成长和动荡 。
2014年,当时已经是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学系终身教授的漆远,在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的邀约下,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为了拉来漆远,王坚给出的“诱惑”是阿里用之不尽的商业数据,大量数据的价值蕴藏其中,并让漆远在建立超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 。
与漆远同一时期回来的,还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金榕,阿里数据技术研究院iDST就此创立,当年这个号称阿里最神秘部门,目标是确保阿里在未来数十年做到技术领先的地位 。
但风风火火的iDST就像是一场浅尝辄止的尝试,iDST成立不久,就发现技术突破、落地的时间被低估,而这些从高校迈入商业公司的科学家,身在局中也不得不跟着转身 。
2015年夏天,成立不到一年的iDST被迅速拆分,这些被王坚邀请回来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不到一年,就被送往各个事业线,其中金榕去了淘系;漆远则去了蚂蚁金服 。
“说白了,技术和商业能不能相互理解,这可能是当时最大的矛盾 。”后来漆远在回顾这场实验时表示 。
据此前媒体报道,当时阿里对于iDST的角色定位,是要做阿里其他部门不愿做也做不了的事情 。而这个创新部门,也没有背负绩效考核目标 。
但事情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技术和商业的矛盾不容易解决,但打造技术研究院的意愿仍在,于是在2016年,达摩院计划被提了出来,许多iDST的旧部后来也选择加入达摩院 。相比前身iDST没有绩效考核,达摩院计划在提出时就强调,其使命是技术创新,但需要结合阿里的具体业务 。
AI落地困难自然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 。
事实上,AI这一波的红利本质上来源于大数据、大算力的提升,所谓“多人工少智能”,大多数漂亮的paper在实际业务中效果都比较差,直接的结果就是商业化进度不理想 。
大公司成立研究院,本质上都希望借助公司已有的数据和平台去做一些工作,最终反哺公司的业务,但在实际上,就像AI四小龙作为这一波热潮中的代表一直没能赢利,企业所遇到的商业化问题,互联网AI研究院也差不多都遇上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