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互联网「病人」:不加班,就很慌( 二 )


那段时间,王敏形容自己是一根“紧绷的弦” 。有好几次,她觉得自己处在崩裂的边缘 。但王敏始终默认,这才是“正常”的工作节奏 。
在社交网络上,主动加班、内卷的人,通常会嘲讽为“奋斗X”、“工贼” 。有人在网上发布吐槽同事加班的帖子,标题上写着:工贼何必为难社畜?底部有人跟着评论:“哪天公司不行了,你这种人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上班偷懒了?”
主动加班背后是更为复杂的过劳问题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杨河清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动过劳背后也是压力 。员工被要求不断为企业牺牲,才可能会被领导青睐 。
消失的闲暇在现代一线城市,似乎不存在时间上的富裕者 。
即使提前完成了工作,林肖也会在休息时感到不安 。2021年9月,他刚结束一个视频项目的策划 。下班时,在电梯里,他听见隔壁市场部的同事竟讨论起了下一年的战略规划 。那是一种课还没上完,学霸却开始预习起明年课本的感觉 。
工作没有尽头 。有时到了周末,林肖想停下来休息,但内心总是空荡荡的,没法放空自己,觉得需要做点什么来填满自己 。有相似焦虑的不止他一人,林肖看到有人发朋友圈讨论加班:“不知道怎么活成了一天不工作就很恐慌的人”、“不加班没钱赚,感觉就要死于安乐” 。
林肖的第一份工作,是北京望京的一家创业公司 。公司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员工每周只需要坐两三天班,上司也很少找到下属交接工作 。
在互联网公司遍布的望京,其他公司所在写字楼,总是很晚才会熄灯 。这也提醒着林肖,他是这座加速运转的城市里的异类 。
那时,刚好林肖认识的一位行业前辈,因为中年失业,加上投资不善,被迫变卖房产 。身在互联网行业,林肖也做好了35岁失业的心理准备 。而青春,就是奋斗最大的资本 。他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崇尚成功学,那是焦虑的产物 。他果断辞职,像是从一条正在沉没的船上抽身 。
林肖得出结论,选择一家处于上升期、有前途的公司,加班在所难免 。
焦虑感同时也是安在王敏身上的发条,她刚入行一年多,急着得到业内和公司的认可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她一直秉承着效率至上 。王敏自称“小镇做题家”出身,最懂埋头苦干 。学生时代,每到饭点,从教室冲到食堂,再到吃完饭返回,她最多只留给自己15分钟的时间 。
这股劲儿至今没从王敏身上消失 。kpi是老板考核员工能力的最直观数据 。有的同事会在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稍微休息,但王敏总希望有另一个项目可以无缝衔接,甚至同时操作多个项目 。一旦手里没活,就感到惶恐 。
后来,王敏在网上看过过一个观点:多线工作的能力其实是反人性的 。所谓的multitasking(一心多用),是为了服务效率社会,才强行培养出来的能力 。
【投稿|互联网「病人」:不加班,就很慌】“都市人是停不下来的,我们不做无聊的事情,甚至失去了发呆的能力 。”王敏在她自己身上发现了某种功能的退化 。她会用碎片化的事物填满偶尔得来的闲暇,有时是一些琐碎的工作,有时是社交软件上的视频,扎进永不停歇的信息流 。
来自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咨询师“心理芝士(下称芝士)”,在这群“时间贫困者”身上发现了异常 。她告诉《豹变》,996、加班,这类过劳行为,会影响人的自我调适能力 。工作强度正常的人,能更好应对生活里突发事件和压力,而过劳人群,在这方面的功能会出现退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