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为什么中国VC/PE大多不“克制”?( 三 )


【投稿|为什么中国VC/PE大多不“克制”?】在中国市场上 , 很难找到一个奉行长期主义理念的“金主”——既对周期有容忍性 , 又具有可持续性 。
如此一来 , “中国GP很没有安全感 , ‘两鸟在林 , 不如一鸟在手’ , 于是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圈住大量可用的钱 , 以防‘没米下锅’ 。”在丁天恬看来 , 这是中国的GP难以克制规模的核心原因之一 。
某家办负责人魏方圆对《家办新智点》表示 , 要警惕那些规模突然变大GP的“套现”行为 。在魏方圆看来 , 有些GP属于资源型GP , 会在某一资源红利期退去之前大量圈钱套现 , 而非价值投资者 。“无论是投机也好 , 割韭菜也好 , 这种基金大量存在 。”魏方圆称 。
04 迥然不同的情况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 , 也导致了中美GP对规模有着不同的追求 。
首先 , 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 美国VC/PE行业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运作机制 。
对此 , 海外某母基金中国投资负责人陈锋深表认同 。她认为 , 在开曼设立的美元基金 , 在金融监管和数据方面趋于透明化和严格化 。
其次 , 是否有一个持续的合伙人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 是一家机构能否长久运营的基础 。有这样的机制保障 , 即使基金短期跑偏 , 也能及时回到正轨 , 从而保证基金收益的稳定性 。
以Benchmark为例 , Benchmark有着平等的合伙人制度和Carry(平分管理费和分红激励) 。这种制度 , 让Benchmark这6个人必须时刻像嗜血一样冲在投资一线 , 没有人代替他们寻找项目 , 利益和使命都要求他们这么做 。
第三 , 美国的创业者并非集中于一个区域 , 除加州外 , 迈阿密、德州、纽约、北卡罗来纳州等地也吸纳了大量的科技创业者 , 这也使得大量的VC/PE机构的规模被分散 。它们纷纷在各地设立机构 , 形成了一个个细分垂直的机构 。
比如 , 加州某母基金 , 虽然每期规模只有2-3亿美元 , 但却能投进不少一线的好项目 。“它们觉得自己没必要增长规模 , 只要能投进去就行 。”家办行业资深从业者Cathy称 。
第四 , 美国VC/PE行业发展相对成熟 。
以消费行业为例 , 美国人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消费习惯 , 对星巴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卡夫亨氏等这类行业头部公司具有较强的消费依赖性 , 很难对短时间内扩张的“网红店”买账 。
但中国的情况却“迥然不同” 。
首先 , 中国GP内部难以有一个像Benchmark那样平等的合伙人制度和代际传承制度 。如今Benchmark已经将权力全部让给了新人 , 新人会继续保持着这样克制的文化风格 。
而许多中国GP无论有几位合伙人 , 一定都有一个实质性的“大 Boss” , 其他合伙人和一线人员较难得到很好的激励 , 且“很多时候 , 拍不了板” 。
随着GP内部矛盾积累越来越多 , 一些中坚力量的老牌明星投资人纷纷离职创立新机构 。
其次 , 中国GP的生态环境还不成熟 。
中国的证券行业 , 起步到如今才30年左右 , 私募基金更是新生者 , 至今仍处于较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