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立9周年考:医改样本还是乌托邦?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 , 刚刚成立满9周年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都是中国内地医疗体系中的异类 。
在运营初期 , 100元的挂号费被诟病为“贵族医院” , 更让患者无法理解的是 , 到医院交了钱看病 , 竟然不开药就回家了 。
9年前 , 当大部分内地医生的阳光薪酬不过10-20万时 , 港大深圳医院就能给主治医生开出高达五六十万的年薪 。
作为全国第一家没有编制的公立医院 , 港大深圳医院高薪的目的是养廉——杜绝红包和药品耗材回扣 , 拒绝大处方和过度诊疗 。
但这家新生的医院 , 在迟迟无法盈利的头几年里 , 曾被媒体报道“两年亏损逾十亿” , 一度被认为只能靠富裕的深圳市政府输血 , 无法自负盈亏、独立运转 。
作为医改试点 , 港大深圳医院承载着为中国的公立医院探索一条新路的重任 , 9年过去了 , 它究竟是一个医改样本?还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乌托邦式的故事?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立9周年考:医改样本还是乌托邦?
文章图片

高薪养廉 , 养的什么廉?
港大深圳医院诞生的2012年 , 正是新医改启动不久后 。
彼时 , 中国的医疗环境正处于红包、大处方、过度医疗盛行的年代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凸显 , 公众对医疗体系怨声四起 , 种种矛盾累积到顶点 , 其极端化的表现形式是暴力伤医 。
与此同时 , 衡量医生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低得骇人 , 医生的门诊手术、检查、处方数量直接与个人薪酬挂钩 , 也关系着公立医院的扩张与发展 。
医生和医院的阳光收入不高 , 只能借由一系列“灰色收入”反哺 , 已经成为医院公开的秘密 。
明面收入 , 可能只占薪酬的30% , 余下的大头主要靠“奖金” , 很多公立医院医生多开药、多开检查 , 多做手术来提高自身收入 。
“这种方式是很低级的 , 就好像拧螺丝 , 拧一颗给多少钱 , 少干就不给你钱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 , 部分医院的现行绩效考核采取收入减支出 , 把医生当计件工 , 而医生和医院还乐此不疲 。
医改操盘手一直希望遏制以药养医的顽疾 , 希望挤掉药品耗材的中间水分 , 提升医疗服务价格 , 让医生获得更高的阳光收入 , 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政策制定者采取了诸多改革 , 希望有一批示范性医院破格而出 。
对于香港大学来说 , 它的医学院世界闻名 , 却无法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 香港的人口空间规模决定了其病人数量有限 , 并不利于医学院校的长远发展 。
时任香港大学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邓惠琼和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的几次对话中 , 双方合作办医的想法不期而遇 。
2012年 , 由深圳市出资建院 , 引进香港的医院管理模式的港大深圳医院应运而生 , 邓惠琼任首任院长 。
从建院之初 , 港大深圳医院就决定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 它是全国第一家没有编制的公立医院 , 医生平均薪酬69万 , 顾问和高级顾问(类似于主任)可达115万和200万 。
与此同时 , 实行固定薪酬70%、绩效30% , 并不以接诊病人的数量和创收作为考核指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