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坛|这位江门人,为何位列“广东四大名医”?

走进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 , 一座雕像静静矗立 。雕像由陈伯坛先生的半身像和基座组成 , 他目光如炬 , 凝视前方 , 仿佛陷入了沉思 。
陈伯坛(1863-1938年) , 江门市外海人 , 1899年到广州行医 , 享有盛名 , 誉满羊城 。他医术高明、施药精准 , 并开办学馆 , 编写讲义 , 将医术尽数传承 。陈伯坛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和《麻痘蠡言》 , 是近代岭南伤寒派最具声望的大师 , 与赵鹤琴、黎庇留、陈月樵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医” 。
陈伯坛|这位江门人,为何位列“广东四大名医”?
文章图片

施药精准 , 精通国医
陈伯坛一生苦研医圣张仲景的医学理论 , 并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著均融会贯通 , 并吸取精髓、自成一家 。
1885年(光绪十一年) , 陈伯坛开始在广州行医 , 由于医术高明 , 药到回春 , 被人们誉为“长沙再生 , 仲景后身” 。陈伯坛以精、警、整、醒四字为行医要术(精 , 是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 , 是警觉那些有误的 , 对医书不生搬硬套;整 , 是整理有层次 , 或从表而人里 , 或从里而发外;醒 , 是头脑清醒 , 临机应变);对医理坚持“四不”:不剥削、不阿附、不随便敷衍、不拾人唾余;他往往用速效主治方对病人大胆下药 , 处方味数不多 , 药简效专 , 对加减掌握十分严谨 。
陈伯坛还有“广东四大怪医”之称 。中医传统的切脉一般是:望、闻、问、切 , 而他则望色而知其症、闻声而知其病 , 即或问不过三言两语 , 对病者的病情便了然在胸 。
当时 , 两广总督谭仲麟患外感 , 缠绵一月不愈 , 南海知事裴景福推荐他请陈伯坛医治 , 并叮嘱陈伯坛:“谭曾经服过三分桂枝便流鼻血了 , 切不可用桂枝 。”诊时 , 正值初夏季节 , 谭仲麟却穿着棉衣 , 汗涔涔出而不自觉 , 切脉浮弱 。于是 , 陈伯坛大胆主药桂枝 , 为总督初时所服四倍 。裴知县见了 , 当场劝阻 。陈伯坛当即写脉论 , 根据经旨和谭的症状 , 洋洋千言 。谭仲麟看完脉论 , 甚为信服 , 于是煎服此剂一饮而尽 , 次日痊愈 。
满腹医术 , 一腔仁心 。陈伯坛行医时坚持“富者多取而不伤 , 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 , 门诊只收诊金二毫钱 。每日求诊者逾百人 , 他不辞辛劳 , 全心全意为病人看诊 , 不论贫富都一视同仁 。
据《新会县志》记载 , 曾有一个友人 , 筹办药局 , 欲借“陈伯坛”的大名 , 以招徕生意 , 愿给陈伯坛一份红股 , 并送其一辆小车 , 但陈伯坛果断拒绝 , 他说:“我行医以济世救人为宗旨 , 拿我当招牌做生意万万使不得 。”
薪火相传 贡献显著
【陈伯坛|这位江门人,为何位列“广东四大名医”?】陈伯坛在广州行医时誉满羊城 , 不少从医的人慕名而来 , 拜其为师 , 伯坛不辞劳苦 , 竭其所能 , 向求学者传授医疗技术 。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两广陆军医学堂” , 陈伯坛被任为总教习 , 主教中医 , 培养出不少医学人才;1924年 , 时局变化 , 军医学堂停办 , 伯坛在广州芳书街开办“广州中医夜学馆” , 学员达四五十人 。他开办的中医学校学制为六年 , 所定教材 , 所编讲义 , 早为世人所传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