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乡村医生:从“力不从心”到多元培养

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乡村医生:从“力不从心”到多元培养
文章图片

图为青海乡村医生开展诊疗 。(资料图) 张添福 摄
中新网西宁10月14日电 题:青海乡村医生:从“力不从心”到多元培养
作者 韩明媚 张添福
【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乡村医生:从“力不从心”到多元培养】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寺村70岁的独居老人张兵(化名),几年前查出肺气肿,这让原本没有多少收入来源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
眼见负债累累,自此无论症状多严重,张兵都不敢去住院,时间一久,便拖成了慢阻肺 。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地村医主动上门,给他诊疗 。
“刚患病时,害怕没人照料,更怕哪天病死了,都没人知道 。没想到村医帮我重燃了生活的希望,”如今,张兵多数时候能得到上门免费诊治服务,“感觉生活又有了新盼头 。”
据统计,像海东市互助县这样在青海省不算偏远的县域,村卫生室就有294所,乡村医生361名 。小寺村村医包林泰就是2020年“高原好医生”获得者之一 。
从1984年担任小寺村村医,包林泰在这行已经干了26年 。在他看来,很多村民基于他的用心治疗,健康得以恢复,但遇到疑难杂症时,包林泰也时常感觉力不存心,他曾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欠缺和匮乏 。
“好在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有了很多进修学习的机会,自己技术上的差距得以弥补 。”包林泰说 。在医科大学进修,拿到卫校毕业证书,县上组织的培训活动中,也时常有他的身影 。
互助县五峰镇一位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瘫痪的病人,经包林泰三个月风雨无阻入户针灸及汤药配合治疗,最终奇迹般下地走路 。
“看到自己的农民朋友,得以康复,觉得很骄傲 。”但包林泰也知道,村医的出路还得自己把握,努力提升自我,才是村医经久不衰的路子 。
为让村医起到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的作用,2019年,互助县发放村卫生室运转、村医补助和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达538.32万元,并建立乡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 。
而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2020年,当地卫健部门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培训村医达100余人 。
青海省果洛州则通过乡村医生养老、退出政策,建立在岗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 。
青海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新医改让基层医疗技术有了更多提升,分级诊疗、远程会诊、上下转诊等医改政策,让基层民众尤其是农民在家门口也能得到国家级、省级专家的亲诊,而医共体和健共体内,基层民众经绿色通道迅速从乡镇医院转到省市级医院接受更好治疗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村医生在基层的作用,依然举足轻重 。”青海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