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评测”还有钱景吗?( 四 )


不妨你回忆下这些年评测自媒体的口碑翻车,多少和“恰饭”有些关系。
王自如|“评测”还有钱景吗?
文章插图
另一头,则是评测自媒体和粉丝之间的情感。这话李楠在给王自如众筹事件之后也讲过,“Anyway,我算是知道王自如为什么会有今天了——是他的粉丝害了他。测评不专业,有人挺;收利益相关的钱,有人挺;收利益相关的钱,不告诉读者、加大投资厂家产品的出镜率,还有人挺!”
这其实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评测”这个专有名词还没有出现前,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这个答案可能是你熟识的朋友,有威望的长者,比起用上严谨的数据背书,他们个人的情感偏好更为重要。这一逻辑也很好地承接到评测自媒体中,“熟人”仍然是个颇具权重的参考因素,即我拿你当兄弟,我相信你的结论。
如果将一个评测内容的终点当做是影响决策和消费行为,那么获得“我相信你”可能是比“你真专业”更贴心的赞美。这样看,李楠所感慨的粉丝行为也合乎情理,帮理不帮亲,那是小概率事件。
可以说,评测虽然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站在舞台中心的人可以一茬换一茬,但品牌、评测、粉丝之间的关系到底不离其宗。反倒是出于媒介环境的剧烈变化,同行竞争更为激烈,倒逼评测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变现出路,也就是电商。
你在科技类评测自媒体的店铺里,看见手机壳膜,数码配件,或者为了避嫌,也可以卖些火锅底料,地方特产,而放在生活类评测自媒体的店铺,那就衣食住行,男女老少,一应俱全了。理想状态下,通过非利益相关的商品售卖,确实可以丰富团队业务线,增加新的营收项目,从而换取自身评测内容的独立成长。
但要支撑起这种内容电商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不少的消耗。选择自建电商的,在货源、设计、生产、乃至客服等等环节,都需要投入不小的人力与物力,再加上“以商养评”也需要面对“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局面。选择做代理和贴牌的,碍于产品规模和贴牌成本,产品多出的溢价,也将由粉丝买单。而那些在评测文章里嵌入专属链接 ,专属优惠券,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化对于评测场景的侵入。
这么看,无论是过去品牌广告收入还是新的内容电商模式,评测想要寻找的变现路径,难免进退维谷,而这也让王自如的“转行”,多少带上些“功成身退”的意味,也许评测真的难有钱景。
当然,这并不绝对。毕竟人们始终需要评测,帮助自己在繁杂的产品信息中做决策,毕竟新的入局者们,仍然活跃。像是知乎、百家号对于评测带货给与的巨大扶持力度,虎嗅不吝热忱地拥抱评测,或许他们是在为评测找寻新的钱景,又或者他们是想利用评测抵达更远的地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