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芯片往事:中国造芯者群像( 四 )


文章图片

2010年,为了解决龙芯产业化的问题,胡伟武带着中科院龙芯课题组,选择下海,脱离中科院,成立龙芯中科,开始公司化运营 。
龙芯中科的班底,都是胡伟武的学生和研究员 。这些科学家,都是最顶尖的人才,张戈中科大少年班毕业,18岁在中科院硕博连读,23岁博士毕业,25岁评副研究员,26岁跟随胡伟武辞职下海 。还有五位在读博士,为了龙芯产业化,博士都不读了,直接下海 。
2021年12月,龙芯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科创板上市委公告:“公司无需要落实的审核意见,无条件过会 。”
且让世界听龙吟 。2021年,胡伟武在一刻talks的演讲中,不无骄傲的说:“我们已经完成了技术补课,龙芯最新的CPU跟市场主流的CPU比,性能很逼近了,用户体验可能比它还好一点 。”
05、新生代枪出如龙五亿年前,广袤大海,无边无际,一如满是机遇的蓝海 。无数细胞蠢蠢欲动,生命孕育,大量无脊椎生物爆发,是为寒武纪 。
寒武纪是显生宙的第一个纪 。何为“显生宙”?沧海桑田,生物显现,是为“显生” 。
随着技术的积累,2021年4月,龙芯的自主指令架构(Loongson Architecture)通过评估,正式对外发布,7月,正是发布基于龙芯架构的新一代纯国产PC处理器“龙芯3A5000” 。从性能来看,龙芯3A5000已经接近英特尔i5的水平,过去,中国芯片的性能被远远甩在后面,现在已经能够望其项背了 。
除了硬件,国产替代上,最关键的一环,是软件生态 。在这颗芯上,已经有电子爱好者成功运行了《红色警戒3》《魔兽争霸3》《仙剑情缘》等多款游戏,国产CPU软件生态,仿佛见到曙光 。这得益于胡伟武大力推动的二进制翻译技术,通过软硬件结合的虚拟机方式,将x86程序在龙芯上运行,这在早期软件生态补足上,意义重大 。
但时至今日,也很难说龙芯就走在世界前列 。龙芯带给中国的意义,更像是一把火种,将中国芯的信念,散放在祖国大地 。
龙芯3号的主架构师陈云霁,2010年没有选择下海创建龙芯中科,选择了继续留在中科院从事基础研究 。陈云霁没有加入龙芯中科,是因为他有了新的事业 。
不得不说,在中国芯片这个行业,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上海是产业森林,从高校研究所的角度来看,中科院是人才的摇篮 。
陈云霁1983年出生,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跟随胡伟武开始龙芯项目,并成为龙芯3号主架构师,24岁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 。
在科研的道路上,大多数人都是独行者,但陈云霁并不孤独,因为他有弟弟的陪伴 。25岁时,陈云霁和弟弟陈天石一起,开始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芯片寒武纪芯片的研发 。
和哥哥一样,陈天石也是一位天才少年,16岁就读中科大少年班,在中科院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研究员 。同哥哥不一样的是,哥哥陈云霁专注于芯片硬件研发,弟弟陈天石对人工智能算法颇有天赋 。也正是这样的组合,让兄弟俩发现,人工智能同芯片的结合,有着巨大的前景 。
彼时,人工智能的概念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热 。寒武纪成立后,决心致力于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硬件支持 。陈云霁曾做过演示,没有搭载寒武纪的芯片进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每秒只能识别一到两张图片,而嵌入寒武纪后,识别速度提升百倍 。
2017年9月,华为在德国重磅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处理器——麒麟970,其背后的AI芯片搭载寒武纪的嵌入式IP,集成了寒武纪的NPU(寒武纪1A处理器)作为神经网络专用处理单元,成为了AI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