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022,算法推荐的野蛮生长时代快结束了( 二 )


据抖音电商联合巨量算数发布的《2021抖音电商生态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1月,通过内容+算法优势,抖音的兴趣电商实现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了50倍 。
2022年,今日头条刚好成立十周年,而如今的字节跳动,已成功跻身互联网巨头行列 。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U40青年企业家榜》显示,张一鸣以3400亿元财富跃居榜单首位,这背后离不开张一鸣踩在过去十年最大的风口——算法推荐 。
此外,新晋巨头美团、滴滴的崛起也都离不开算法,据接招报道,今日头条走的是推荐算法路线,即最大限度把合适的内容匹配给合适的用户,美团和滴滴则是基于LBS的服务匹配,由于这种服务是动态的匹配,所以需要更为复杂的算法体系 。
如今,算法推荐已经遍布互联网,淘宝、知乎、微信、微博等都有着精密的用户偏好算法,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 
算法推荐为什么应该受限制?互联网巨头利用算法推荐在过去多年里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收入和利润,它们不仅掌握了用户流量入口,更掌握了基于用户行为的海量数据 。
可算法推荐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更像一把双刃剑 。
与人工推荐相比,算法推荐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算法比用户自己更懂用户,在算法推荐下的用户更像是在互联网上“裸奔” 。李彦宏在一次公开论坛中直言,中国消费者愿意用一定的个人数据去换取便捷服务 。
实际上,社会已经出现了对于算法很多层面的“感知不适”,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危害 。
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上聚集了众多想要和“对抗”算法的年轻人,他们通过手机里只下载通讯类App、看视频和购物选择网页版、随身携带现金的方式,试图逃离算法,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
投稿|2022,算法推荐的野蛮生长时代快结束了
文章图片

反技术依赖小组讨论话题,图/豆瓣
此次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算法新规剑指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二选一”等现象,这些都是算法的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这些问题早已积弊已久,此前已经多次被曝光,但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
以“大数据杀熟”为例,互联网企业利用自己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和“价格欺诈”行为 。据财经杂志报道,大数据杀熟最早在2017年进入公众视野 。当时有微博用户发帖称,自己被某在线旅游平台和某网约车平台“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迅速引爆舆论,甚至一度成为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 。
北京消费者协会在2019年初披露了一组数据,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有高达88.3%的人认为杀熟是普遍现象 。其中,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等领域是大数据“杀熟”高发区域 。
2020年12月底,“大数据杀熟”又登上微博热搜,这一次的主角是美团 。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该文作者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文章中还称,本以为开通外卖会员会省钱,但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比非会员高1元至5元 。
大数据杀熟问题越来越多,监管部门早已出手 。2021年4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介入,召开平台“大数据杀熟”专项调研和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行政指导会,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联网公司联合承诺不利用大数据“杀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