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四 )


在NFT概念火爆之前 , 各大博物馆都在践行数字文创 。以敦煌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为先锋代表 , 各种深入人心的文创数字产品在网络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 。
湖北博物馆馆长王先福一语道破内情 , 大多数人近距离观赏国宝的机会并不多 。但数字藏品 , 能够跨越空间障碍 , 让文物爱好者避开拥挤的人群 , 随时随地欣赏文物价值 。这也是1万份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瞬间秒没的原因 。
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文章图片

王恒的藏品
王恒对此深有感触 。「一些数字藏品原型文物经常出现在媒体上 , 当你真正拥有这样的文物数字藏品 , 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 , 感觉距离很遥远 , 现在就存在自己手机里 , 编号还是自己的 , 不自觉就有一种满足感 。」
在他影响下 , 家里帮忙的阿姨都开始抢NFT 。阿姨不懂区块链 , 不懂NFT这些概念 , 她对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感兴趣 , 每次都要问王恒不少问题 。
NFT概念的走红和出圈 , 很大程度上缘于互联网的下场 。
03 大厂眼中的NFT刚刚过去的2021年 , 互联网目光投向的硬科技领域 , 除了元宇宙 , 就是NFT 。
阿里、腾讯、蚂蚁 , 字节、京东、小红书、网易等互联网公司 ,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 , 迅速出击 , 寻找适合自己的战略卡位 。
作为最早布局区块链技术的蚂蚁 , 也较早试水NFT 。2021年6月23日 , 鲸探(原名「粉丝粒」)在其支付宝上小程序首发数字藏品敦煌飞天 , 可应用于支付宝付款码皮肤 。之后又推出亚运数字火炬 。10月份 , 发起了针对文博文旅行业数字化升级的「宝藏计划」 。
12月 , 「蚂蚁链粉丝粒」正式升级为「鲸探」 , 并在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低调上线独立APP 。
王恒的直接感官是 , 去年七八月份 , 互联网平台的发行节奏都比较缓慢 , 数字藏品种类比较少 。9月份之后 , 肉眼可见各家推进的速度加快 , 风格也明朗起来 。
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文章图片

他做过一个鲸探活跃用户的走势图 。去年10月份 , 只有1万多人关注使用 , 五福期间 , 鲸探至少是亿级曝光 , 用户呈百万级陡峭增长 。这是质的突破 。
蚂蚁走的NFT路线特征有两个:一是聚焦传统文化、积极拓展博物馆相关IP , 文旅、非遗类数字藏品占到总发行量约70% 。这也跟我们当下缺乏迪士尼海量IP的大环境有关 。
需要指出的是 , 数字藏品是中国独有的创新 , 本质上一种数字文化商品 , 带动文化/IP产品创造一种数字消费新形式 。
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是蚂蚁(鲸探)、腾讯(幻核)和京东(灵稀)三家数字藏品发行平台 。行业建立坚持原创正版、保证价值支撑、杜绝虚拟货币、防范投机炒作和金融化风险等11项共识 。
这跟海外的NFT应用有本质区别 。国外产品使用以太坊、Flow的公链技术架构 , 短时间容易产生共识 , 但无准入门槛、无实名、无风险管控 , 因此容易滋生恶意炒作、洗钱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