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投稿|从集邮到NFT,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莓daybreak , 作者 | 翟文婷
465 。这是王恒拥有的数字藏品数量 。
确认完这个数字 , 放下手机 , 他有些小得意 , 「AC四位数编码的数字藏品 , 我应该是全国拥有数量最多的单个账号 。」
为了向身边人炫耀 , 王恒解锁了鲸探App里「我的展馆」功能 , 按主题设计了三个线上展馆 , 把部分数字藏品摆放进去 , 邀请朋友云参观 。
王恒算得上是资深NFT玩家 。他是一家企业服务咨询公司的老板 , 之前喜爱收藏金银币 。去年听说NFT这个新事物之后 , 开始花时间研究 , 带动身边几十位亲友加入收藏大军 , 接着跟朋友开发了一款名为「数字藏品百科」的小程序 , 免费提供数字藏品发行信息 。
定好闹钟抢购 , 成了王恒的日常习惯 。偶尔赠送给亲友一个藏品 , 对方欢喜不已 , 他也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 「而我买这个东西 , 顶多就花了十几二十块 。」
研究收藏NFT , 甚至改变了王恒的生活 。以前 , 结束一天的工作 , 大多数时候是跟朋友吃饭消遣 。现在则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在研究数字藏品行业 , 此外他还要维护一个用户社群 , 引导大家讨论藏品 , 一起抢购 。
实际上 , NFT火爆之后 , 大众舆论的态度表现出两种极端:
一种情况是 , NFT被想象得过于神秘甚至有点神圣 。因为有区块链技术为基底 , 它被蒙上了技术革命的色彩 。海外接二连三爆出天价作品 , 无形中又渲染了NFT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
还有一种的声音 , 表现出对NFT的不屑一顾 。NFT既不能保证绝对的唯一性 , 也不是实物资产 , 媒体将其比喻为郁金香泡沫 , 毫不留情地指出大家只是在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 。
王恒的经历却说明 , NFT在用户中有另一番景象 。
他们买下、收藏、拥有和分享NFT作品 ,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快被遗忘的古早流行——收集邮票 。从邮票到NFT , 背后是一场文化消费的时代变迁 。
01 收集的本质需求没有变「亚长牛尊要来了 , 准备了!」王恒的社群里有人提醒 , 这件数字藏品是殷墟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 即将在鲸探开售 。
「这几天大家都很兴奋 , 一天好几个时间段卡点买 , 五福福气店可以兑换数字头像、文物数字藏品 , 鲸探新春特辑中每天都有一家博物馆的2-3个馆藏 , 都是好东西 。」王恒说 。
据了解 , 五福期间 , 有24家文博单位发行了源自「虎文物」、「十二生肖文物」及「镇馆之宝」的3D数字藏品 , 用户可以通过福卡兑换、购买两种方式获得 。王恒统计 , 这相当于通过数字藏品 , 博物馆把文物展办到了56万网友手机里 。
这种亲民的收藏体验 , 是很多人喜欢并且熟悉的——哪个80后家里没存着几张小浣熊水浒卡?
一位朋友张琪提及最近一次狂热行为是在10年前 , 北京还是2块钱一张地铁票随便坐的时代 。北京地铁在2011年发行了两张特殊的票卡 , 以农历兔年为主题 , 总数量为3000套 , 还配了一枚纪念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