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建萍+杨守平班+十一期(第一周第3次作业)

一阶段。片段三。

《别装了,其实你没病》P161页
R?阅读原文片段
围绕未来的目标想办法
我们再来做几个比较吧:
1、孩子:“今天晚上的作业太多了,英语、数学、语文一大堆,好烦啊!”
第一种家长:为什么你一提到写作业就烦呢?作为一个学生,不想写作业,你想干嘛?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这些熟悉的话,让孩子觉得,他还不如不告诉你呢!我做作业已经很惨了,向你诉苦之后,得到的结果却是——更惨。
第二种家长:“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作业多,感到烦很正常啊,那么你看看,待会你是先写数学,还是先学语文呢?另外,要不要我帮着你看时间?每隔五十分钟,你就休息十分钟,好不好?”
听到这些话,即使孩子不会按照你的建议去做,至少它也能够感觉到你和他是“一伙”的,因为你可以和他一起想办法,说明你相信他是可以完成作业的。
2、员工:“领导,我这个季度的销售任务完成得不是很好。”
第一种领导:“为什么呢?你有没有分析过原因吗?为什么别人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呢?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他们那样努力呢?”
听到这些,员工首先感到的是被否定,更不要说被尊重和被信任了。他还有多少心思去解决工作问题呢?
第二类领导:“你来找我说这些,我相信你已经做过很多思考了,而且看起来你的压力也很大。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分析,假如下个季度你的业绩能够有一些很好的改善的话,你觉得你肯定是做了哪些新的尝试和突破?
。。。。。。。。
由此我们看到,以往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总是认为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似乎就解决了。其实不然,除了朝向过去,探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之外,我们也要学会,朝向未来,多问问自己怎么办。
拆书家引导:
围绕未来的目标想办法,是《别装了,其实你没病》中提问技巧中的第二步。在判断某个问题,不适合用分析原因的方式解决时,坏得方式是抱怨、指责,好的方式是先找解决问题后的目标,根据目标来提问。
这一步比只关注改进的行动,目的性更强,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
好的方式是:1、换位思考,与对方共情2、找到问题解决后达成的目标3、通过提问,把为达成目标而分解的任务表达出来。
A1:
说话、做事更多要体会对方的感受,否则既达不到目的,还破坏关系,更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记得有一次,朋友对我说,她和丈夫闹得很不开心,丈夫对她态度极其恶劣,我就不停的去安慰她,后来她就对我反馈说,你是不是被我投射了,虽然我在不停抱怨我的丈夫,但是其实他还是有对我非常好的地方,只是我想和你聊下今天他给我一些不好的感受。
A2: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整理出与人沟通的更好的方式是:1、换位思考,与对方共情2、找到问题解决后达成的目标3、通过提问,把为达成目标而分解的任务表达出来。
【奚建萍+杨守平班+十一期(第一周第3次作业)】后来当有同事来和我诉说销售压力大时,我就会和他先同理他的情绪,然后陪着重新制订计划,并配备相应的资源,然后问他还担心有什么样的问题,看我能帮助处理不。这样在我的工作中团队合作也越发轻松团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