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究竟是在学什么()

“学习”究竟是在学什么()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人为何没有学习激情”的问题。文中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学习观念等方面。那么,“学习”究竟是在学什么?
当我记事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不久,各大媒体每天都频繁地高喊各种口号。其中最多的两种便是:“知识就是力量”和“时间就是金钱”。解读一下就是:好好学知识,然后赚大钱。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回首来看,会发现很多发了大财的人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和雄厚的背景。这时,“学习无用论”的反智风潮开始在社会上弥漫,并影响了一些家长重新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成了反面教材为人诟病。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错?为什么学了知识却没有赚钱的力量?是什么造就了那些读书少却“事业成功”的人呢?“学习”真的无用吗?
让我们来看看“学习”到底应该学什么!
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几十万年前,假设我们还是原始人类。这时我们每天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生存。于是,我们开始分工:男人外出找食物(采集果子或打猎),女人在家养育孩子并看守领地。
在刚开始生产效率低下时,所有的食物几乎是平均分配。个人没有私有财产,生存仅够维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效率开始明显提高了。教科书上的主流理论将其归结为:人类发明了工具。可是,我想讨论的是:人类为什么要发明工具?为什么其他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生物都没有发明工具,而偏偏是人?
这个原因让人类这个物种最终脱颖而出,统治地球。所以,这个原因也理所应当是人类最有价值、最应该具备的能力(没有之一)。
这个能力就是:解决问题。
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决定了你能拥有多大权力和多少财富。
试想一下,那些外出捕猎的原始人类中,谁如果能通过脚印追踪猎物、能更好地组织大家展开围捕、或者能更好地与大家建立合作关系,谁就最终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甚至作为偶像被选作首领(地位),从而拥有对物质(财富)的支配权。
这就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你只有学会了比别人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才能拥有更多的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权。
那么,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发现“真正的问题”。
二、明确知道使用什么样的工具。
三、改变现有状况。
提到“发现问题”,我们常常会轻视这个过程,或高估自己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核心在于“理解力”,也就是你能在多大层面上理解这个问题。这是能否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例如:为什么小学语文中最难的两部分是“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什么即使你认识文章中所有的字却不一定能答对所有的问题?或者你拥有生花妙笔但作文却不能得满分?这些都和你“究竟能理解问题到什么深度有关。”
“阅读理解”重点在“理解”。仅仅阅读完,获得的只有“信息”。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便不能正确作答。
作文亦然。成绩为100(满分)的和99分的作文,一定不会是在写作水平上有高低之分,而是对命题的“理解程度”有深浅之别。
从什么层面上理解问题,就决定了你会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它。你必须要透彻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每一种工具。
工具一般分为两种:“硬技能”和“软技能”。
“硬技能”是指一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和英语等。
“软技能”是指一个人具备的内在特质如:善于沟通、沉着冷静和富于影响力等。
明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拥有的工具,并有的放矢,准确“用药”、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待具体问题解决后,便要对现有的状况进行评估。要分析和总结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所处的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两点是促使你变得更加完善的推动器。
人类的知识浩瀚如烟,但它们都诞生于一个“用”字。所以学习的根本应该是“不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学历或阅读了多少书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牢牢地抓住这个本质,在孩子的教育时才有了一把衡量学习效果的尺子。
【“学习”究竟是在学什么()】*注:本文为“心灵补镜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