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磁搅拌!

电磁搅拌!(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
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
连铸技术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连铸技术的出现是现代冶金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 。连铸取代了压铸,使大规模生产钢成为可能 。
综上所述,连铸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1840-1930年)
液态金属连铸思想的启蒙阶段
赛勒斯在1840年获得了连续铸铅的专利 。
1856年,贝塞麦用水冷旋转双辊铸造机铸造金属锡箔、铅板和玻璃板,并获得专利 。
类似现代连铸机的连铸设备最早(1887年)由德国人戴伦提出 , 其开发的设备已经包括上下开口的结晶器、液态金属注射、二次冷却段、引锭杆和钢坯切割装置等 。
02
第二阶段(1940-1949年)
钢的连铸特色技术发展阶段
连续铸钢的试验始于20世纪40年代 。1943年,琼·汉斯在德国建造了第一台实验性的钢水连续浇铸机 。
琼汉斯测试脚轮专利示意图
当时提出的振动水冷结晶器、浸入式水口、结晶器保护剂等技术观点,奠定了现代连铸机的基础 。结晶器振动已经成为连铸机的标准操作 。
03
第三阶段(1950-1970年代)
常规连铸技术的工业应用和成熟阶段
在此期间 , 连铸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出现了5000多项与连铸相关的专利和技术,奠定了现代连铸技术的基础 。
1950
琼·汉斯开发了铸坯电磁搅拌技术 。
1952
Saber获得铸弧机专利 。
1953
最早的运动会是古希腊的古奥运会,在运动会上大家可以展示模具电磁搅拌技术是德国曼内斯曼公司研发的 。
1954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开发了中间包塞棒控制技术 。
1961
康卡斯特开发了垂直弯曲板坯连铸机 。
1962
康卡斯特公司获得钢包回转台专利;法国东方质量钢铁公司和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开始使用保护渣保护铸件 。
1964
巴洛光亮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中间包塞棒自动控制系统 。
1965
美国Olsen提出渐进弯曲矫直技术,德国mannesmann公司采用浸入式水口铸造技术 。
1966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采用钢包喷吹保护技术和多辊驱动矫直机 。
1967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测试压铸法 。
1968
加拿大Argoma钢铁公司建造了I型方坯连铸机 。
1969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进行了120°直角喷嘴(水)测试 。
1974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采用气水雾化喷嘴 。
1976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成功开发出多功能辊缝检测装置,用于支撑辊的对中、弯曲和轴承阻力;日本川崎制铁公司成功开发了结晶器在线无级调宽技术 。
代表性技术
50年代:第一台工业连铸机投产 。
20世纪50年代是连续铸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十年 。1950年 , 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工业生产的立式连铸机在联邦德国曼内斯曼公司的胡利根工厂投产 。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15台工业铸造机(40流)陆续投产 。我国于1954年开始连铸试验,1957年在上海钢铁公司中心实验室首次建成工业规模的立式试验装置 。1958年,由北京钢铁工业研究所许宝龙教授设计的我国第一台矩形坯连铸机在重庆钢铁三厂建成 。
有影响的新连铸技术包括:
1954年,Halliday将其“负滑移原理”应用于连铸,真正解决了型壳与模壁的粘结问题 。同年出现了铜板组合模具和镀铬铜管模具 。
1957年,γ射线传感器被用来自动控制结晶器的液位 。
1958年,意大利一台8流小方坯连铸结晶器首次采用正弦波振动 。
1959年 , 挪威一家小方坯连铸机首次使用保护渣保护结晶器表面 。50年代开始尝试不锈钢、硅钢、高速钢钢轨钢、轴承钢、工具钢、沸腾钢等钢种,以及小断面圆钢、H型钢 。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都在尝试各种连铸凝固形式,如辊式、履带式等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铜结晶器为凝固装置的连铸技术才得以确立 。确立了立式连铸机和立式弯曲连铸机的核心地位 。
60年代:弧形结晶器连铸和宽板坯连铸机大发展 。
由于立式连铸机(包括立式弯曲连铸机)高度高,车间投资成本高,弧形连铸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促进了现有钢厂的连铸机建设 。
1952年,O.Schaaber首先提出了弧形结晶器的专利 , 随后,1956年E.Sch和1960年中国的徐宝龙教授也独立提出或设计了弧形结晶器连铸机 。
1963年 , 由O.Schaaber设计、联邦德国mannesmann制造的第一台弧形结晶器小方坯连铸机在德国建成投产 。接着,瑞士、中国等3个国家的9台(13流)方坯、板坯弧形结晶器连铸机相继建成投产 。但第一台投入工业连续生产的三班弧形连铸机是1964年O.Schaaber设计的奥地利150mmx600mm连铸机 , 第二台是重庆钢铁三厂180mmx1700mm弧形板坯连铸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