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

【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做好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心理调适(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如何调整心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
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局部地区有散发性疫情或聚集性感染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尤其要注意不能有丝毫思想懈怠和大意,坚持外防投入、内防反弹是重要前提和基本心理准备 。
首先,调整心态 。真正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真正改变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 。前四项要求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比如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室内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 。,这些不仅是我们在疫情防控中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长远来看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 。不是阶段性的东西,是以后正常的生活方式 。
二是继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措施的新政策 。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措施也会相应调整 。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转移 。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和信息,关注度可能会降低 。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所以要注意疫情防控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要避免麻痹大意或思想松懈 。
三 。一旦我们身边出现散发性疫情或聚集性感染,不要过于恐慌 。疫情爆发之初,疫情发展迅速,病毒未知,当时医疗资源不够,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但经过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大家都积累了疫情防控的经验,也有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 。因此,一旦再次出现散发性疫情或聚集性感染,不要过度恐慌 。过度恐慌对免疫力有影响,有可能再次导致不理智的行为 。如遇疫情,要积极配合,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措施要求,科学应对 。
02
如何做好一线医护人员、康复患者、家属等人群的心理疏导?
根据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不同,通常可以将他们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新冠肺炎患者 。第二类,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务人员、疾病防控人员、社区志愿者等 。第三类是和前两类有关系的人,比如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家庭成员及其密友 。第四类,比较外围的人,普通大众 。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有一般的原则,但不能一概而论 。各有特色,各有侧重 。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正常化 。要知道,我们可能要与新冠肺炎病毒共存很长一段时间,接受这种情况,允许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 。但还是要尽可能在防控的前提下恢复一些社交活动 。二、通过一些自我调节、自我治疗的方法或隔离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 。比如写日记,封存自己的创伤记忆,当然还有一些专业的操作方法,比如安全锁技术,在权威机构的官方微信官方账号都有 。国内心理学家前期做了很多工作 。第三,给自己的人生经历赋予新的意义,比如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思考如何过好生活,作息规律,营养充足,适当运动,爱自己爱家人,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 。4.学会求助,一定要有求助的意识,及时向家人朋友求助,或者通过各种官方心理支持网络平台、热线求助 。
患者是心理服务的重点群体 。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定期检查,尽快恢复身体状况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因为自信对免疫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尽快恢复社会角色才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不要因为生病或被拒绝而自我否定 。明白对方很大程度上是怕这个病,而不是排斥个体 。
对于一线防控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有充足的休息和休息时间,有适当的机会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
第三组人的辅导要点是减少对家人的担忧,客观看待自己的处境,积极配合,然后给予家人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采取行动是减少焦虑的最好方法 。
第四类人是普通大众 。一方面是加强自我保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全力投入复工、生产、上学 。
03
如何缓解过度关注疫情带来的焦虑?
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自然反应,有助于我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保护,但选择性地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在这方面,老年人的心理韧性下降,尤为突出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有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报告和一些权威专家来讲解疾病,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相信谣言 。其次,要限制每天在手机上阅读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每天不超过半小时,学会转移注意力,比如工作、学习、娱乐 。第三,做好个人防护,形成新的良好卫生习惯,如公共场所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注意自身健康,为自己筑起健康防线 。第四,对于一些人由于过度担心而出现的焦虑、失眠等临床表现,可以学习使用一些权威机构推荐的放松、稳定的音视频,通过自我放松训练来缓解压力 。5.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无法通过上述措施缓解,建议去精神科门诊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
04
隔离期间应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随着疫情的整体下降,现在被隔离人员的数量明显下降,但这一时期被隔离人员的心态从当时全社会对疫情防控的重视,有了很大的改变 。对当前被隔离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心理调适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了解被隔离的必要性 。这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的必然要求,是为了保证他人和自己的安全 。隔离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观察 。任何生理和心理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 。把内心的平静和与世隔绝当作一种承担责任的行为 。以常规核酸检测为契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积极配合 。
二 。尽快熟悉隔离环境和规则,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相关信息 。
第三,通过电话和网络,定期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和分享自己的情绪、经历和想法,感受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
四 。作息规律 。隔离期间也要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看书,运动 。
五、下载并使用官方推荐的在线心理支持系统,多听一些有助于情绪放松的冥想和正念放松音乐,必要时拨打提供的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
对于进行调动的工作人员来说,首先是要感同身受,理解工作对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要有耐心,要充分包容 。对于操作过程,要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注意说话的方式,不要太生硬 。对于不认同作者的人,我们应该先去倾听,然后理性地、感性地解释,告诉他们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也是作为一个公民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有这种承担责任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对于特别激动的,可以暂停流量调整,由隔离点管理人员或心理救援小组根据情况接手处理 。二是告诉工作对象,他们的个人信息会被保密,只有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得到他们的信息,打消他们的顾虑 。第三,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孤立人员反馈的问题,要认真对待,积极向管理部门反馈,给予回应,增加工作人员的信任 。
05
在正常的疫情防控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哪些精神卫生服务?
疫情进入常态防控后,按照******关于加强精神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国家卫健委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总结疫情早期防控过程中精神卫生服务的好经验好做法 。精神卫生服务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影响人群多 。在这次防疫过程中,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在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及时总结提炼,更好地指导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精神卫生服务,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 。
第二,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和弱势群体 。5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心理健康的情况通报,再次强调全球应关注这些重点群体的心理问题,为这些重点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将日常生活支持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福祉 。
三是以社区为主阵地,组建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服务网络,指导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基层和下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建立网格化心理援助团队,提高基层心理咨询水平和能力 。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