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年关店一万家:被年轻人抛弃的“KTV”,消失在时代洪流中

投稿|一年关店一万家:被年轻人抛弃的“KTV”,消失在时代洪流中
文章图片

文 | 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作者 | 朱末
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甚至来不及说再见,就已成为昨日黄花 。
继溜冰场、网吧、电影院之后,曾经炙手可热的KTV,也走向末路黄昏 。爱企查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搜索企业名/注册号、经营范围含“KTV”的企业,开业状态的仅余近6万家,现已吊销、注销的企业超4万 。
投稿|一年关店一万家:被年轻人抛弃的“KTV”,消失在时代洪流中
文章图片

▲图/爱企查
【投稿|一年关店一万家:被年轻人抛弃的“KTV”,消失在时代洪流中】要命的是,曾经KTV的消费主力,也在渐行渐远 。央视财经报道,受疫情影响,KTV娱乐业今年整体客流量下降严重,中老年取而代之成了KTV白天场新顾客群体,且几乎不会在店内消费 。
投稿|一年关店一万家:被年轻人抛弃的“KTV”,消失在时代洪流中
文章图片

从巅峰到没落,KTV的退潮,更像是种缩影 。没有哪个行业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唱歌这件事,或许是难以割舍的娱乐方式,但KTV却已不再是必然选择 。
时移世易,物是人非,怎一声叹息了得 。
01 KTV的黄金时代1988年的夏天,中国北京迎来第一家卡拉OK歌厅——“你歌卡拉OK厅” 。
这种崭新的娱乐方式,很快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夜生活由此改变,原本习惯早早入睡的人们,不再甘于平淡 。迫于群众高涨的需求,北京市文化局原本规定歌厅的营业时间不得超过0点,后来逐渐放宽到凌晨两点,经过特批甚至可以开到凌晨三点 。
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截至1993年9月,北京市共有注册歌厅282家 。那时的卡拉OK火到什么程度,饭店里有,酒楼宾馆里有;街面上有,胡同里有;有的地方甚至连粮店、菜站都改成了卡拉OK歌厅 。
不得不说,卡拉OK的盛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传遍大江南北,四大天王、小虎队、左麟右李等歌星频出,金曲不断 。日渐丰富的娱乐生活里,人们渴望一展歌喉,抒发个性 。
随着卡拉OK厅的设备和服务逐步完善,事态在潜移默化中变味 。早期的大厅式卡拉OK换成各种豪华包间,配上了空调和电视,还有各种酒水、小吃 。
这类包间通常设有最低消费标准,一晚上消费几百上千是常态,原本接地气的卡拉OK厅,成为只属于有钱人的高消费场所 。
据1995年的报道,有位张先生在北京东四南大街的一家夜总会唱卡拉OK,结账时共消费了1314元——2听可口可乐76元,一瓶矿泉水28元,一听啤酒45元,一壶红茶78元,一个果盘198元,外加15%的服务费以及包间费 。
要知道,当时北京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679元左右,走高档路线的卡拉OK们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 。1995年4月,北京豪华歌舞厅的上座率已不足4成 。
在这个微妙的节点,台湾量贩式卡拉OK品牌“钱柜”落子上海 。所谓“量贩”,指的是透明、自助和平价的消费方式,强调薄利多销 。
在钱柜,不但没有小费,明码标价,还有更全的曲库,更优质的服务,更时尚私密的场地 。此外,钱柜还提供超市自助式购物,甚至配备自助餐,既满足了娱乐需求,又照顾了面子里子,对比卡拉OK厅,堪称降维打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