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比”的卦象,反思理想组织

看懂“比”的卦象,反思理想组织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亲密”或者“攀比”。看卦画,两个人在拥抱,也可能在厮打。
水地比,水行地上,长江黄河,生命之源,但也可能是滔天洪水。中男居上,母亲居下。康熙孝庄,光绪慈禧,一样结构,两样结果。
依大篆所书,比是两人相对,可引申为比量、亲密、和顺、辅佐、勾结等多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将“比”的多义看作独立的甚至相对的不同含义,但其实“比”的含义是一个整体,只是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对应的语词可以代替,只好将这个整体的含义拆成了若干语词来表达。“师、比”同出异名,互为覆卦。虽然可以浅显地理解为“战争与和平”,或者“没有攀比就没有伤害”,但这都没有真正揭示“师、比”之间真正的寓意。
我们不妨反问:为什么生物之间,尤其是人类社会充斥着这么多的争斗和彼此伤害?师比同源,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按照亲疏远近、优胜劣汰的法则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排序和挑选,进而再根据“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分配包括时间和情感在内的各类资源,这就是“比”;而有限的资源则导致了“师”的爆发。马克思说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庄子说混沌被开了七窍之后,就死了。这何尝不是在说因为“比”的存在,才有了不休不止的“师”,没有斗争、没有相互伤害的“理想社会”也就一去不复返了。基于这种认识,再细细体会孔子所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老子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是不是多了一分对“爱人如己”的理解。
怎样才能减少我们彼此间的伤害和斗争呢?《爆发》的作者(美国巴拉巴西院士)在总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非常鲜明的“幂指规律”时,也同样指出:资源的客观不足和优先级的设定,造成如此众多的人类行为遵循幂指规律,表面上随机无序的“爆发”现象,背后恰恰是人类所谓的“正确”选择导致的。怎样减少“师”,或许还是要从“周而不比”上下功夫。易经一直告诫我们“过犹不及”,破除掉对自以为是的迷恋,重拾对大自然的敬畏,践行减法生活的理念,或许就是“自救救人”。
本卦各爻翻译过来是一首宣示王道的说理诗,与孔子“周而不比”的思想脉络一致。问题是我们凭什么要相信他们?
人是地球上唯一会问“为什么”的物种,也是唯一会反思存在意义的物种。我们“复、师、谦、豫”的意义何在?不管文王、周公、孔子、老子是否正确,在生命周期第五个阶段——人生价值抉择阶段,你是自由的,你的选择就是未来的归宿。你选择“爱”还是“赢”,你选择“独乐”还是“众乐”,都意味着“放下”。放下那些对你不重要的,做对你有意义的事。鱼和熊掌,不是不可得兼,而是不懂得“舍”,就不懂得“舒”。
最后唠叨一句,要“放下”,先要“有”。啥都没有,你放下啥?
说明
1、解读坤卦时,曾说过:慈能化解纠纷,爱能聚合大众。但事实上,慈爱是一种态度,但更是一种能力,美好的动机不一定达成美好的结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爱的能力。西哲弗洛姆所著《爱的艺术》,刚好可和“比”卦呼应,读者可参考。
【看懂“比”的卦象,反思理想组织】2、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一直在探索理想组织的模型,中华先贤称之为“太平”、“大同”,其中“比”是关键的一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将人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比”就产生了,随后“师”就接踵而来,理想模型也就遭到了破坏。那真的存在“周而不比”的理想模型吗?《易》有自己的回答。张载先生教导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易》,是不能当作消遣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