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谍影重重5》到《007》,特供版3D电影何时休?( 二 )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内地银幕数量总共9200块,其中3D银幕仅为2800块,占比约30% 。而仅仅两年过去,银幕总数就达到了15380块,其中3D银幕的数量就有11854块,占比高达77% 。
【投稿|从《谍影重重5》到《007》,特供版3D电影何时休?】不过,无论《阿凡达》还是《地心引力》,都是耗资庞大的重工业电影,每年产量有限 。这也就意味着,已经达到77%占比的3D电影银幕数量,并没有相应的3D电影提供 。
彼时,正逢中美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备忘录使得中国此前规定的每年20部引进电影的数量增加了14部,总数变为34部 。但前提是,引进的电影必须是特殊片种,即3D、IMAX等特殊格式 。
市场需要和政策支持,双重利好使得许多3D拍摄的电影在中国如鱼得水,如《复仇者联盟》《环太平洋》等视效大片都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面对日益庞大的3D需求,许多没有使用3D方法摄制,但也希望进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电影,便瞄上了“后期转制3D”这一技术 。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3D》动用数千万美金的3D转制,许多瞄准中国市场的转制电影往往只花费约500万元制作粗糙的伪3D,除了字幕之外几乎没有3D效果 。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此类电影依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
比如,2014年上映的《超验骇客》,国内票房1.26亿,片方分账约为5000万;《机械战警》,国内票房3.15亿,片方分账约为7200万;《超体》,国内票房2.78亿,片方分账票房6300万 。
投稿|从《谍影重重5》到《007》,特供版3D电影何时休?
文章图片

此类制作体量相对较小的电影,在之前仅有20部分账电影名额的时候本没有机会在国内上映,但借着备忘录的东风,片方仅用500万元的成本就撬动了数千万元的利润 。收益达到了10倍以上 。
2017年时,备忘录时效到期 。但养成了观影习惯的中国观众仍然渴望3D电影,在相当一部分观众眼里,3D电影几乎就是大片的代名词,也是观众去电影院的必备理由之一 。毕竟,彼时的家庭影院,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无法提供3D的观影体验 。
尽管特供版3D失去了政策上的支持,但市场需求仍然促使片方不断制作特供版3D 。拓普电影智库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457亿电影票房中,有超过294亿票房是3D电影带来的,占比超过了64% 。
用时,3D电影的平均票价和观影人次在当时也远超2D电影 。普通3D电影的平均票价为34.09元,观影人次约为7.95亿;而2D电影的平均票价为30.15元,观影人次约为5.24亿次,票房则只有159亿,还不足35% 。
但是,时代也在变化之中 。
抵制3D,人人有责?《超体》和《超验骇客》的特供3D也曾引起过争议,不过这两部电影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度并不高,因此并未形成舆论哗然的情况 。
直到2016年,《谍影重重5》在国内上映,系列前作具有极高口碑(前三部曲豆瓣平均分8.7分),被奉为特工片神作,原班人马回归等信号,都让国内影迷对该片具有极高的期待 。
然而,在国内只提供转制版3D的消息一出,无疑给影迷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
要知道,《谍影重重》系列以高速剪辑的手持镜头为标杆,《谍影重重5》片中又有许多昏暗的场景,在3D电影的画面里,许多画面要么看不清,要么糊成一团,观众的观影体验极差 。据包括搜狐网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首日放映后,许多观众都表示“被镜头晃吐了”,差评连连 。
投稿|从《谍影重重5》到《007》,特供版3D电影何时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