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纠偏“娘炮”现象,多元的审美需要德艺的底线( 二 )


并且,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娱乐圈男明星越来越朝缺乏男性气质,如娘娘腔、矫揉造作等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娘炮”现象一度成为舆论热点,主流媒体以及社会针对“偏向女子气的男性”的蔑视和指责,构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娘炮羞辱”风潮 。
杜绝“娘炮”背后如上所述,从多元审美的角度,“娘炮”作为一种中性化性别的存在,本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随着“娘炮”包涵矮化、贬低、鄙夷和侮辱的霸凌思想,对于“娘炮”的争议和抨击甚嚣尘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也变成了杜绝一种畸形的发展 。
从“娘炮”的打造来看,由于粉丝经济的存在和女性独立性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娱乐公司能够轻易地察觉到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借机把男艺人作为商品包装成女性心目中期盼的人物设定,比如清秀、精致、柔美 。
娱乐公司并不能够百分百寻找到本身实力不俗且有具备女性喜欢人设的明星,于是逆其道而行之,先制造出实力一般、人设符合的“娘炮”明星产品快速打入市场,成为她们的“爱豆” 。随后,自然而然就会迅速地吸引大批女粉丝,成为自带流量的明星,进而形成演艺市场资本运作的“商品” 。
娱乐公司则会通过买“水军”、买“热搜”等各种网络手段来增加艺人知名度,一旦获得了“流量”就尽可能的接商演、代言、上综艺节目 。再加上年轻艺人自身逐利和爆红的想法,在资本运作“速成”的影响下,“娘炮”明星的产业链由此而生,日益壮大 。
于是,一方面,“娘炮”明星艺人实质上是作为“商品”投向市场,他们的出现是带有目的性的资本运作结果,并非人们所期盼的实力使然 。“娘炮”明星的商业化的运作以利益为本,导致其定位和人设越来越哗众取宠,只为自己争名夺利而忽视业务能力急于求成、一夜爆红,缺乏磨炼自己的演技和能力 。
长此以往,文化不成文化,倒成了一场无厘头的资本狂欢 。显然,颜值固然很重要,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才华和人品才可以成为常青树 。一栋大厦没有了坚实的地基势必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口舌之战终究不如一部好作品赢得的好口碑更有说服力 。
另一方面,偶像崇拜本身就是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地位交集的呈现 。然而,在当前社会形成“颜值即是正义”的怪圈背后,正反应了社会价值观的分歧 。曾经在全国风靡的军人崇拜热潮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国家对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又引发了大量的青少年励志去做科学家 。而在当前,人们看到最多的可能是未成年人立志于去做网红、当明星 。
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的“娘炮”形象的反差之下,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分配出现了有违社会公平有序发展的倾向,在成熟社会体系中做出较大贡献且不可或缺的社会精英群体,如科学家、教师、医生,却在社会分配中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由此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误 。
这两方面的合力进一步导致的结果,就是市场化和资本化运营的媒体,对流量和估值等资本市场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甚至权威媒体都成为“娘炮”文化传播的盲从者 。
媒体平台对流量和估值等资本市场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娘炮”明星借助媒体平台对青少年形成更大的影响力,更容易助力饭圈的形成 。当一整个社会都对“娘炮”明星趋之若鹜时,这就不是“娘炮”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媒体业界逐利行为的病态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