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纠偏“娘炮”现象,多元的审美需要德艺的底线

投稿|纠偏“娘炮”现象,多元的审美需要德艺的底线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陈根
在娱乐圈风暴背景下,8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的通知》,并组织了会谈 。会议特别提到了娱乐圈“娘炮形象”的不良现象,提出纠偏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 。官方对“娘炮形象”的批判立时引起争论 。
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违背公序良俗、言行失德失范等人员坚决不用,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 。自此,官方正式定调 。
但是,定调却不意味着争议的消失,人们对于“娘炮”,依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有观点认为,男人娘里娘气,没有男子气概,是离经叛道,不应被允许 。也有观点认为,如今正处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是多姿多彩的,社会对它应该是包容,而非厌恶 。究竟如何看待娘炮?多元的审美又需要怎样的底线?
娘炮的诞生“娘炮”一词最早来源于2007 年台湾热播的电视剧《我要变成硬柿子》 。台湾的一部偶像剧中,因为男主角的性格软弱、胆小,而被女主角吐槽为“娘炮” 。随后,“娘炮”一词流传开来,渐指女性化的男人 。
【投稿|纠偏“娘炮”现象,多元的审美需要德艺的底线】从词源上来看,“娘”字本义为少女,最早在《玉篇·女部》中的解释为“少女之号”,后被引申为母亲或妇女 。在形、色上,“娘炮”被定义为偏柔美的长相,强调形象的阴柔化 。并且,“娘炮”在性格、行为等方面也被认为表现出女性化气质,包括妆容浓重、衣着妖艳、精致甜美等 。
从历史角度来看,恐怕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娘炮”这种“非常人类”,其特征具体表现在性征、性取向、心理、性格和穿着打扮等许多方面 。比如,古代的潘安、卫玢,玉树临风,清秀俊朗,行为上爱翘兰花指,热爱打扮,说话细声细气 。
事实上,如果从多元审美的角度,“娘炮”作为一种中性化性别的存在,本是无可厚非的 。艺术和美学领域甚至对“娘炮”报以很宽容甚至“欣赏"”态度,“娘炮”中也不乏大文豪、大艺术家,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许多非常美好动人的“娘炮”形象 。
究其原因,性别气质也是社会建构的 。长期以来,为确保父权制的合法性被社会广泛接受,形成了以阳刚、血性、担当等为核心的霸权男性气质,使得男性处于霸权地位,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
于是,在父权制影响下,阳刚、血性、担当等关键词成了霸权男性气质的主要成分和男性角色的应然标签,而阴柔派画风的“娘炮”则与其格格不入 。显然,所谓男性阳刚,女性阴柔,都是社会性别刻板文化的产物,并不能反映男女生活真实的存在,“娘炮”反而成为多元审美对社会建构的解构 。
然而,随着“娘炮”一词走红网络,早期在网络中被人们赋予男性阴柔化的含义成为潜在模因 。借着越来越多男明星“涂脂抹粉”、“描眉画眼”开始受到大众抨击,引发关注,并形成具体的信息内容,在受众间不断复制、传播 。“娘炮”作为一个网络热测在感情色彩,开始由最初的中性转为贬义为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