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文章图片
德国社会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上社会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观念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的严刑,来源于社会的本质,来源于个人对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恐惧的个人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的时候,会很容易表达出自己的赞成的观点,但是在赞成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得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基础主要是源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学。它有着三个重要概念: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
“害怕孤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但是个人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
“意见气候”: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其中包括现有意见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
“准感官统计”: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统计能力能判断“意见气候”的情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到强化或弱化。
再具体一点说,“沉默的螺旋”指的是这样的现象:面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人们就会普遍形成关于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出自己的意见是不是属于“大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占“优势”的时候,就倾向于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可是当他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在“劣势”的时候,一旦有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他可能会为了防止被“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多数人所接受,于是,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长此以往,于是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及思维视角,网络将以往人类的各种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某些特征集于一身,尤其是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传播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并重的主流媒体。
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因此,在网络传播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面对新的环境条件,出现的新问题,该理论需要深入研究新现象,作出新的解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