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禾|“妈妈,别再打我了!”失业在家半年,她发现了6岁儿子的怪病

小禾禾|“妈妈,别再打我了!”失业在家半年,她发现了6岁儿子的怪病
文章图片


为了这些事,罗海烦躁得连觉都睡不好,孩子从小就很乖巧,为什么会突然变成这样?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那时医院还没有恢复正常问诊,她开始每天在网上查资料,搜索“挤眼睛”“出怪声”等关键词,终于关联到了一个陌生的名词——抽动症 。罗海第一次意识到,儿子也许是生病了 。
罗海带着禾禾跑了好几家医院,最终确诊为儿童抽动症 。为了给孩子治病,她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咨询医生,甚至加入了几个抽动症患儿家长的互助群 。
小禾禾|“妈妈,别再打我了!”失业在家半年,她发现了6岁儿子的怪病
文章图片


“这个病不会致命,也没有传染性,但是会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万一这个抽动的问题始终不能解决,孩子以后要考大学怎么办?找工作面试怎么办?想成家立业怎么办?”这是罗海和抽动症患儿家长们普遍焦虑的问题 。
更让家长们焦虑的是,目前并没有针对抽动症的特效药,医院开的西药以控制症状为主 。许多家长都不愿意给孩子吃,怕镇静类的药物影响孩子的智力和生长发育,怕产生药物依赖,怕孩子变迟钝、变胖……
所以,绝大多数家长选择了“多管齐下”到处求医:“中药、针灸、心理咨询,感统训练……能试的我们都会带孩子试一试 。”罗海说 。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尹建民说,抽动症会有很多种现象 。像上文所述的6岁男孩小禾禾,他这些不受控制的挤眉弄眼以及发怪声,是比较典型的儿童抽动症的表现 。“我想给家长们提个醒:儿童抽动症是病,不是孩子淘气,更不是故意调皮 。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也很痛苦,但是他们无法控制,甚至无法意识到 。”
小禾禾|“妈妈,别再打我了!”失业在家半年,她发现了6岁儿子的怪病
文章图片


尹建民一年平均要接触到30个抽动症患儿,在他已经接待过的患儿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最大的已上初中,最小的年仅4岁 。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位抽动症来访者是个8岁的北京男孩,本来应该上三年级,却因为抽动症停学了 。
“他抽动比较严重的时候连笔都拿不住,写字也写不下去,发声异常特别明显和频繁 。”在课堂上,这个孩子会突然控制不住自己而站起来叫喊,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老师只能找家长谈话让孩子暂时停学,等抽动现象缓解再上课 。
尹建民的咨询室还接待过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有频繁不受控制的胳膊抽动、挤眉毛挤眼睛的现象,并且会从嗓子里发出类似狗叫声的异响 。这样的表现让她在幼儿园里经常遭受小朋友嘲笑,孩子因此沉默内向,抽动表现也越来越严重 。
小禾禾|“妈妈,别再打我了!”失业在家半年,她发现了6岁儿子的怪病
文章图片


在尹建民看来,抽动症患儿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关注到的一个因素 。
“有一个孩子第一次来咨询室的时候很焦躁,行为动作非常大,把屋里弄得一团糟,沙盘都掀翻了 。”尹建民就陪他坐在地下玩沙子,慢慢熟悉,帮他放松 。这个孩子和妈妈的互动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妈妈看起来比较严厉,会非常强势地给儿子讲道理,孩子有一种“说不过家长”的无力感 。
小禾禾|“妈妈,别再打我了!”失业在家半年,她发现了6岁儿子的怪病
文章图片


尹建民说,近年来儿童抽动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临床上对其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晰,与多种因素有关 。在他的来访者中,绝大多数孩子的发病与精神压力相关 。“我们的社会节奏很快,每个人会承受了很多压力,但是人的自身调整能力相比几十年前并没有多大改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