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林|美国学生滥用“聪明药”成灾,中国家长小心小心

利他林|美国学生滥用“聪明药”成灾,中国家长小心小心
文章图片

“聪明药”进入校园、家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有家长称“聪明药”在高考前卖断货 。(ICphoto/图)
“聪明药”进入校园、家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有家长称“聪明药”在高考前卖断货 。
所谓“聪明药”,是指有兴奋作用的精神类药物,目前主要有三种:阿德拉,利他林和莫达非尼 。这三种药在任何国家都属于处方药,受到严格管制,在中国更是一级管制药品 。滥用该类药物,性质接近吸毒 。
服用阿德拉后可以让人长时间保持清醒,短时间内提高注意力,还能抑制食欲 。阿德拉并不是一些不良商家所宣传的“国外新药”,而是1938年美国科学家研制出来的老产品了,主要成分就是大名鼎鼎的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系列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甲基安非他命,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冰毒 。中国对安非他命类药物的管理是极为严格的,私下销售这类药物是犯罪行为,按贩毒论处 。
阿德拉虽然没有病毒那么“刺激”,但是作用也非常强烈,而且成瘾性很强 。不过,在其诞生之初并不以“聪明药”为卖点,而是用作减肥,当时人们对安非他命的副作用知之甚少,FDA很快就批准了此药上市 。时尚圈的减肥达人们在使用时不经意地发现阿德拉的精神作用比减肥功能更有吸引力,于是迅速流行 。直到1967年6名俄勒冈女性服用以安非他命为主要成分的彩虹丸剂死亡,滥用安非他命类药物的严重恶果引发了公众关注 。受此影响,阿德拉很快被下架,此后谨慎地限制在医疗使用,主要用于小儿多动症 。
利他林几乎和阿德拉同时诞生,只是“生不逢时”,在和安非他命类药物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下风 。但是,药效差了些,并不等于更安全 。利他林有效成分是哌醋甲酯,属于毒品 。即便在美国,利他林也是属于二级管制的药 。而在中国,管制更严,基本上仅限于多动症儿童治疗 。而且,哌醋甲酯和安非他命一样具有较强的成瘾性,危害不小 。
第三种所谓聪明药莫达非尼诞生最晚,起源于1970年代一系列二苯甲亚硫酰基化合物 。1994年莫达非尼在法国成为处方药,用于治疗嗜睡症 。不法销售者夸大它的作用,甚至宣称它没有成瘾性 。其实,长期服用莫达非尼,也会形成药物依赖 。而且,健康者服用该药的副作用严重 。不仅不会变聪明,还会导致头痛、恶心、失眠、焦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副作用 。
莫达非尼作为“后起之秀”,目前最为流行 。很多使用者认为这个“新药”比另两种副作用小,然而专业人士指出莫达非尼的副作用还未研究透彻,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 。中国就发生过考生因服用莫达非尼,在考场上直接晕倒的情况 。显然药物没有让这个孩子变聪明,而是害了他 。
三种“聪明药”最显著的效果是熬夜,可是它们可治不了熬夜对孩子身体造成的伤害 。至于所谓提高专注力的作用,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
靠嗑药提高成绩,昏倒在考场固然是悲剧,即便获得一时的成功,长期的心理影响可能更为危险 。青少年过早接触精神类药物是公认的吸毒低龄化成因之一 。以毒品泛滥问题严重的美国为例,71%的吸毒孩子是使用处方开具的止痛片 。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孩子不经意间发现了止痛药可以带来额外的“快感”,一发不可收拾,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而药效远比止痛药强力的“聪明药”会如何呢?“聪明药”如果真能让孩子的成绩得到提高,心理诱惑显然远远超过止痛药 。
家长急功近利、无知轻率地让孩子嗑药,有没有考虑过孩子因此走上吸毒道路的危险?就算是进了名校,却成了“瘾君子”,又该如何是好?有卖“聪明药”的骗子,可“后悔药”连骗子都不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