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16 岁上大学,25 岁博士毕业,她还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南京大学、交汇点
魏嘉,16 岁考上南大,25 岁博士毕业,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已在 J Natl Cancer Inst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 64 篇 SCI 论文 。在第 24 届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入围名单中,江苏魏嘉入围个人名单 。
魏嘉|16 岁上大学,25 岁博士毕业,她还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
文章图片


有个前辈曾告诉魏嘉,「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让魏嘉印象及其深刻 。她表示其实工作上所谓 「无力感」 的这种刺激,会不断转化为做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 。
学霸夫妻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
同为医生,他们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魏嘉告诉现代快报采访人员,除了上班时,其他碎片化的时间会抽空做临床研究,回家工作也是常态 。
「经过 10 多年努力,我们目前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 14% 。」 她还研发了肿瘤疫苗、细胞治疗新技术,参与创立肿瘤患者 「三元联动」 安宁疗护新模式,创建青年肿瘤专家学术沙龙和 「与癌争锋夏令营」 公益项目,为医生和医学生提供培训 。
02
从医 12 年,她的整个科室 「0 投诉」
长效沟通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
魏嘉的专业是胃癌治疗 。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在中国,国际上相对少一些 。因此在国际范围内,相对其他类型的肿瘤,胃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治疗手段也比较少 。
魏嘉|16 岁上大学,25 岁博士毕业,她还是南大医学院最年轻的博导
文章图片


而另外一方面,肿瘤病人却越来越多,胃癌的病人不断年轻化,尤其年轻女性的病例比较常见 。随着肿瘤成为常见病,我们有时候还会碰到自己的老师、同事、朋友,确实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特别难过无奈甚至无力的时候,但每一次都尽可能去调整,这就是我们当初选择了肿瘤科就必须要面对的情境 。
尽管说不要跟病人成为朋友,但是魏嘉又会经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申请基金 。从医生涯里,一个叫心心(化名)的女孩让魏嘉印象深刻,20 多岁,胃癌晚期,却总是以笑容面对病痛 。她将美好的期盼融进了苦涩的药和冰冷的治疗仪器里,带着对生命的期盼,努力地活着 。
魏嘉告诉采访人员,以心心刚到医院时候的情况来看,存活时间不超过一年 。「但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 。中间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新的药物办法,她一直支持了三年多时间 。由于经济困难负担很重,我们帮她在医院申请了两次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 。」
魏嘉告诉采访人员,半个多月前,心心去世了 。她的母亲还来医院看魏嘉,表示感谢,并拿来了心心没有吃完的药,说要送给其他需要的人 。
医疗技术是有局限性的,看着朝气蓬勃的生命走向陨落,是肿瘤科医生习以为常的事 。2017 年,在儿子出生没多久时,魏嘉得到了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 。她带着会错过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的遗憾远赴国外,只为当病人找到她时,自己能说 「还有点办法」 。
肿瘤科是离死亡很近的科室 。魏嘉每年为 8000 余名肿瘤患者服务,但从医 12 年零投诉 。
「不仅是我,其实我们整个科室都是‘0’投诉 。」 魏嘉告诉现代快报采访人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在肿瘤科体现得特别显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肿瘤病人 。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用药,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 魏嘉说,病人病情的变化、心理变化,包括家属的一些想法,都是治疗过程中要关注的,所以平时科室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聊病情、治疗计划…… 解除他们的顾虑,长效沟通建立起医患间的信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