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内蒙古一医院暴发新生儿感染事件:9 名新生儿感染 3 例死亡

据新京报,国家卫健委于上月通报一起院内新生儿感染暴发事件 。
鄂尔多斯|内蒙古一医院暴发新生儿感染事件:9 名新生儿感染 3 例死亡
文章图片


医院分级管控要求
图源:《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家医院的医护,是否具备相应能力?
根据《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中的建议:医师应先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获得儿科医师执业资格;随后,接受国家卫生部委托的新生儿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严格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通过专门考核,获取专科资质认证,以确保具有对新生儿患儿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全面能力 。
【鄂尔多斯|内蒙古一医院暴发新生儿感染事件:9 名新生儿感染 3 例死亡】而 NICU 的护士应当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获得护士执业资质,并接受卫生部委托相关组织开展的新生儿护士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通过考核,获取专科护理资质认证 。
在这样的资质基础上,各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应当按照其功能任务,配备资历、能力和数量适宜的医护人员和负责人,进修生等非固定人员不得超过同类人员总数的 40% 。
而即便作为符合要求的一线医护,每人每两年还需要至少参加 1 次省级及以上专科范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来巩固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习新知 。
临床医生,获取行医资质为前提,符合医院相应标准是能力要求,但这两件事最终都服务于正确的诊疗,才是最重要的职业规范 。
遇到院感,临床一线该怎么办?
在通报中,「不到位」的其二,是涉及诊疗重点环节、重点操作的感染防控不到位 。
尽管我们都知道,院感防控涉及后勤管理、消毒供应等多个面,但临床一线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群体,显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
根据 PCI(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ns)原则,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临床医护都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 。
在规范诊疗的基础上,一旦有疑似院感发生,临床医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鉴别诊断 。更重要的是,需要承担起及时上报的任务 。
任杰医生告诉丁香园:「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所谓的『医生通过临床症状、培养阳性的结果主动发现,并上报至院感科』 。」
针对这种途径,只要是怀疑就应该立即打电话上报,同时感染病例需要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上传 。在线上感染监控系统,信息会被直接同步至相关机构 。
另一种方式,是院感监测系统实时预警,通过选择「高危因素」,HIS 系统再根据病例间的疑似程度,判断是否为院内感染 。
「第二种方式可能不是特别普及,只有个别三甲才有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在我们医院,散发病历需要 24 小时内上报,并知晓其主要感染部位和可能的前 5 种病原体,如果 48 小时内未上报,就会扣考核绩效 。」
上报后,最重要的是执行隔离措施 。
以大肠埃希菌为例,属于「接触隔离」,则需要为患者安排单独的隔壁病房,或是将其安置于室内相对独立的区域 。
与此同时,患者的转运时需要控梯,避免与其他人同乘 。和患者接触的临床医护则需要穿好隔离衣,注意手卫生等自我防护 。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医源性操作不当而导致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
张杨专家表示,「本次事件,还是体现出一些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防控的不重视,这次 9 例感染、3 例死亡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看似天灾,实则人祸 。」
毕竟,在院内,尽管院感类事件不能完全消除,但却是高度可预防的 。(策划:carollero)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