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了漂亮的好成绩,焦虑的家长不惜用“聪明药”来榨干孩子( 二 )


直至1954年CIBA制药公司注册专利之后 , 利他林才进入医药市场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 , 缓解嗜睡症和慢性疲劳症等疾病 。
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盐酸哌甲酯 , 与安非他命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 。
因此猜想它可能会是一种比较温和的兴奋剂 。
孩子|为了漂亮的好成绩,焦虑的家长不惜用“聪明药”来榨干孩子
文章图片


哌甲酯分子结构
另一种“聪明药”莫达非尼的出现则比利他林要晚得多 。
1970年神经生理学家米歇尔·朱维特(Michel Jouvet)和拉菲(Lafon)实验室研发出了莫达非尼 。此后逐渐发现了其用于治疗嗜睡症、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精神疾病的良好药效 。
莫达非尼与利他林具有相似的药效 , 这是因为它们的药理机制大致相同 。
说起“兴奋”自然会想起多巴胺这种物质 , 它们就是通过控制大脑神经细胞中多巴胺的浓度来影响动物情绪的 。它们主要在突触中与多巴胺转运体(DAT)结合 , 导致多巴胺无法被消解而滞留在突触间隙内 , 这时候多巴胺浓度高于正常值 。
孩子|为了漂亮的好成绩,焦虑的家长不惜用“聪明药”来榨干孩子
文章图片


哌甲酯在突触中的的神经作用
同时 , 它们还会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量 , 增强刺激效果 。作用场所主要位于大脑中的纹状体和前额叶 , 因此提高了大脑的兴奋性 。
1989年 , August和Garfinknl为了观察利他林的治疗效果 , 将多动症人群分为“行为型”和“认知型”两种类型 。
行为型指多动症行为特征明显 , 但没有学习认知能力缺陷的人群;认知型指学习能力差、信息处理能力缺陷 , 但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较少的人群 。
研究发现 , 利他林均能有效改善两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 但学习能力和行为活动改善不明显 。这说明 , 人们错以为能让人变聪明的“聪明药”其实并不能很好改善学习能力 。
孩子|为了漂亮的好成绩,焦虑的家长不惜用“聪明药”来榨干孩子
文章图片


而且由于出于伦理问题的考虑 , 目前缺少在健康人群中开展药物影响的长期性研究 , 从而无法得知长期服用“聪明药”对人体机能是否造成损坏 。
还有剂量该如何控制才能保证个人健康不受影响 。其他认知增强剂短期使用功效好 , 长期使用却好处丧失 , 反而会使认知能力减退 。
研发出一种新药物也许并不难 , 但要完全了解它的性质却不太容易 。这只是目前研究了解到的药理机制 , 而并非全部 , 更多的科学空白正在逐渐被填满 。
比如最近国内就有实验研究表明利他林可能对动物体多动症状具有双重性 。也就是低剂量的利他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 , 而高剂量的利他林则会诱发正常小鼠多动 。
孩子|为了漂亮的好成绩,焦虑的家长不惜用“聪明药”来榨干孩子
文章图片


除了对服用者本人产生了生理性的副作用之外 , 这类精神药品还扰乱正常竞争秩序 , 让人沉迷于这种类似作弊的手段 , 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
使用这种药品的本质就像在体育赛事中使用兴奋剂的情况一样 , 得到的好成绩是短暂的 , 而对个人身体机能的损害却是一辈子的 。
目前精神药物的使用在各个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 在法制法规不完善、执行难以落实的情况下 , 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了毒品 。因此像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除了禁止毒品外 , 也限制了精神类药品的购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