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医院的下一棵摇钱树:手术机器人开机费最高要6万元,患者如何选

要赚钱,就得让医生们多用机器人做手术
文 | 凌馨 杜建青
编辑 | 王小
3月中旬,浙江温州乐清市人民医院为一名66岁胸椎、骨盆都骨折的老人,做了一台手术 。在骨科机器人的协助下,医生只在患者盆骨前、后方分别开3处7毫米的小切口 。这次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在5毫升以下 。
按照传统人工手术操作,需要分别开20厘米、15厘米以上的切口,植入三枚骨钉,出血量可能至少要1500毫升 。
优势显而易见 。然而,患者和医院都不能轻易接受手术机器人 。
用机器人做手术,得先交一笔不菲的“开机费”,全球著名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的“开机费”是3万—6万元,国产机器人最少也要近万元 。还有,用骨科机器人的手术费用,没有被纳入医保 。
因而,在中国运用机器人开展的骨科手术并不多 。天智航医疗科技(688277.SH)在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19年底,累计实施手术5371例 。至今,全国仅有9个省份核准了它的骨科机器人的“开机费” 。
“销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天智航总经理徐进坦承2020年的业绩 。
作为“国产医疗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在科创板上市11个月,2021年4月9日晚间交出IPO后的首张成绩单,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40.80%,亏损扩大58.53% 。至4月13日收盘,天智航股价30.38元,逼近历史最低点位,当日市值127.12亿元 。
这无法让曾经热情涌入的股民满意,毕竟,2020年7月,上市伊始,天智航市值一度接近600亿元 。
如此高预期,资本市场“对标”的,是2019年营收45亿美元(约合294亿元)的直觉外科(Intuitive Surgical) 。后者生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几乎垄断了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在中国的装机量不过百余台 。
这一度被认为是国产机器人的大机会,现在得重新审视 。
手术机器人|医院的下一棵摇钱树:手术机器人开机费最高要6万元,患者如何选
文章图片

让医生们多用机器人做手术
达芬奇让中国医生接受了手术机器人这个概念,但没有告诉机器人公司们,面对不同的医院科室、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空白市场”也意味着,这不是一个被教育好的市场 。
医生的习惯很难打破 。用机器人做手术,医生需要适应新的流程和操作方式 。
一位年轻医生要成为脊柱正畸手术的主刀,至少也要10年历练 。此时,他早已习惯了人工手术的操作流程,也有了相当的经验,要颠覆这套行为模式,在不缺患者的顶级医院,很难 。
最初的适应期,在一些医院,原本用人工只需一个半小时的手术,刚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医生,耗时可能要超过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
据思宇研究院统计,截至2019年,74家医院安装了天智航的“天玑”机器人,其中52家为三甲医院 。一些高端民营医院也有配置,主要用于脊柱正畸和骨折创伤,尤其是手术难度相对较高的颈椎、胸椎、盆骨等部位的骨折 。
已经熟练掌握手术的中年医生,改变需要时间、精力,而患者也更信赖医生的技术 。“年轻的医生可能更有动力去学习手术机器人的用法 。”一位骨科医生分析 。
有前景的医疗器械要能降低病人对医生的依赖,特别是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做好手术规划,价格会降下来,理论上每个医院都可以配备机器人 。
“要手把手、面对面进行长期持续的(医生)教育,原来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徐进坦言 。
机器人公司想赚钱,就得让医生们多用机器人做手术 。“让年轻人更快掌握复杂手术,让科室能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手术,相应地实现收入增长 。”上述骨科医生说 。
专业教育和学术活动支撑,是推广医疗新技术的重要手段 。天智航选择与医疗器械巨头强生合作,看重的不是强生的渠道,正是它的专业教育系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