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云|手术室的故事|麻醉师:手术室里的“扫地僧”

王秋云正在检查监测仪器 。
11月3日一大早,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王秋云已经穿着洗手衣守候在手术室内 。
“病人接来了 。”护士长说 。王秋云开始忙碌,检查麻醉机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呼吸管路有没有漏气,检查监护仪的时间、报警界限等种参数是否调到了正常值 。
王秋云(右)正在做术前麻醉准备 。
接着,王秋云与主刀大夫、巡回护士一起核对患者信息 。
“您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做什么手术知道吗?”“早上做过皮试了吗,以前有没有过敏史?”
信息核对无误后,麻醉医生开始准备麻醉药物和麻醉物品,将一次性使用通气喉罩抹上石蜡油,做好辅助通气的准备 。为了确保麻醉安全,还必须准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 。
经过评估后,麻醉师按每公斤体重2毫克麻醉药的剂量,将麻醉药注射到了患者手血管内 。十几秒后,患者睡着了 。王秋云手控着患者脸上的呼吸面罩,双眼却紧盯着生命监测仪和患者的表现 。
此刻,正是患者的生命体征波动最大的时候,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分神 。
生命监测仪“滴滴滴”地响着 。
王秋云对护士说:“药量没有达到插管的要求,需要再补充一点 。”
看到呼吸机上各种参数平稳后,王秋云熟练地打开患者口腔迅速进行插管操作,借用听诊器听患者双肺呼吸音 。
“患者血压平稳,呼气末二氧化碳等各种参数正常,诱导过程结束,可以开始外科手术 。”他对主管大夫说罢,退到了一旁 。
你以为麻醉师的工作就此结束了?不 。整台手术中,麻醉师都必须全程参与 。
在手术室里,王秋云需要全程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监测仪,按照术中要求及时为患者补充吸入式麻药,并随时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
“病人心跳快时我紧张,跳得慢时我紧张,不跳时我更紧张!”王秋云说,对麻醉医师来所,整个手术中,麻醉的过程包括麻醉诱导(由清醒到睡着)、麻醉维持(持续维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麻醉恢复(由睡着到清醒),因此,作为一名麻醉师,必须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方面让患者尽量保持麻醉后的平稳状态,为外科医生营造平稳和良好的手术条件;另一方面要针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使用很多维系生命体征稳定的药物、液体和血液等 。时间久了,每个仪器的声音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下意识行为 。
一台手术结束后,外科医生离场,麻醉医师的工作还未结束 。王秋云按照步骤,再一一进行:气管拔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唤醒患者 。在麻醉恢复室,他们还要继续观察每个术后的患者,直到将患者安全送回亲人身边 。
王秋云(右)为患者做术前麻醉诱导 。
“很多人对我们的工作有误解,认为麻醉师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术前让患者家属签字,术中给患者打一针’,大家却不知道: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王秋云说,十几年前刚上班时,他就遇到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手术 。
那是一位脑内出血的患者,需要做钻孔引流术 。就手术本身而言,技术是成熟的;就麻醉而言,仅需局麻 。手术一开始,一切都比较顺利 。术中,主治医生感觉到患者有点紧张,要求麻醉师给予一些镇静药予以干预 。由于经验不足,王秋云非常谨慎地使用了镇静药 。几分钟后,医生认为镇静药给予不够,又要求继续补充 。谁知,镇静药叠加后,病人开始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的情况 。守在监测仪旁的王秋云立刻发现患者的氧饱和度从100下降到90、80、70……两分钟内降到了50!同时他观察到,患者的心率虽然没变化,但是嘴唇已经发紫,继而全身开始发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