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从李宁到鸿星尔克:不浪费每一场危机( 三 )


所有人都知道奥运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没有人知道这个机会背后也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
曾在阿迪达斯(中国)有限公司工作过十年的李冠儀回忆,中国市场的所有运动品牌都遭遇了北京奥运会后的库存危机 。只是当时国际品牌更关注终端,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拿到代理商的销售数据,所以2008年底就意识到市场变了(预期订货量和终端实际销量不符) 。
但国产品牌们仍干得热火朝天,奥运之后仍然延续了盲目扩张渠道的思路,李宁的门店数量最高时达到了8000家 。事实上,在经销商模式中,品牌只需要打好广告,然后把货批量卖给经销商,只要经销商有需求就拼命生产,国产运动品牌的存销比(即库存和销量之比)最高达到过10:1 。随着奥运会后市场需求减少,分销模式反馈滞后,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仍在盲目扩张,导致全行业都受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和关店潮的冲击 。
从2011年开始,隐患外显了出来,李宁的业绩一路下滑,2012年,李宁亏损近18亿元 。虽然它凭借曾经的体量和品牌口碑得以存活、东山再起,但其他的晋江系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 。
“2012年行业爆仓,晋江鞋停产还能卖3年 。”面对行业寒冬,喜得龙、金莱克和德尔惠选择直接转型时尚,结果由于品牌定位失败,无力对抗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加重了库存危机,反而拖垮了自己 。2011年,鸿星尔克因财务造假停牌,2016年匹克退市,贵人鸟和361°元气大伤,特步也直到2017年才完成库存清理 。
运动|从李宁到鸿星尔克:不浪费每一场危机
文章图片

在危机中,大多数体育服装企业选择抢占低端市场,甚至打出“200元7件”的促销价格 。但此时的低线市场,却充斥着国外大牌的山寨品牌,再加上国内运动品牌缺乏创新、同质化问题严重,于是价格低廉的“Adibas”们有了可乘之机 。衰落后的德尔惠被整体交给凯天体育打理,同时凯天还在生产销售美国运动品牌New Balance和斯凯奇的山寨品牌 。
而此时的高端市场,主要被国际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占据,由于需求弹性大,这些品牌渠道下沉的路子走得比较顺利 。在2012年全国零售业陷入困境时,阿迪达斯大中华区的业绩却同比增长15% 。相比耐克、阿迪达斯产品研发占销售额比重高达5%到10%,以李宁为首的国内品牌却只有1%到2% 。虽然,李宁面对危机选择提价以对标国际品牌,但在产品设计和创新上远不及国际品牌,品牌竞争力不高,淘汰下来的旧产品更增加了库存压力 。
在山寨品牌的挤压下,晋江系鞋企瞄准的下沉市场正在萎缩;而高端市场也被国际品牌强势占据,甚至国内运动一哥李宁都无法与之抗衡 。同时,晋江系品牌长期开展清仓甩卖的促销活动,不仅折损了品牌价值,还被冠上了消费降级的品牌印象,比如曾经引起轰动的“男生穿特步相亲被嘲土”事件 。
李宁虽然没有走向“山寨”歧途,但其激进的“自救”也效果不佳——2010年李宁更换品牌logo,广告语由“一切皆有可能”替换为“Make the change”,同时将目标消费群体转换为“90后”,提出10年内成为全球5大运动品牌之一的目标,直接对标国际品牌 。但新logo与广告语一出,此前积压商品瞬间变为旧款,库存压力倍数放大 。更尴尬的是,在当时产品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李宁连续三次提价,进一步加重存货堆积 。
而鸿星尔克则是试错了“跨界快时尚”,2010财年鸿星尔克的财务出现了问题 。经审计发现其现金和银行存款项目实际只有2.63亿元,虚增现金和银行存款达到11.54亿元 。由于涉嫌财务造假,其股票也于2011年2月28日起停牌交易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