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

文/孙鸿伟
一、【觉、感、知】与【正觉训练】
(一)[觉]即“纯然之觉”,或者叫“无主观评判的觉知”。
1、概念:觉,也叫“觉知”,是指对于一切事物以其个别表征的属性信息的形式,通过感觉器官系统的无差别摄取能力发挥作用,然后向“心”中传输,并在心中如实应现觉察的机能。
2、分类:关于“觉”的分类,按照刺激源可以分为外部所觉和内部所觉。外部所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所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
3、小结:“觉”是“感”和“知”的必要前提,也是一切认识的起点。“觉”,是最简单、最纯粹和不带评判(不触动任何情绪)的反映的素材摄取形式。
(二)[感]即“感受”,在“纯觉”的基础上,主体“感觉+感受”的综合反应过程,即于心理和生理层面识别并继而产生相应的情感或情绪化影响和反应。
感,是识别;受,是情感、情绪。
感,是“下意识的判”,受是“下意识的评”。
1、概念:感,也叫“感觉”,是指在“纯然之觉德用”的前提下,感官将所摄取到外境的信息向内传输至心灵,下意识的对该信息进行分别、评判认定“基本属性”并归类别。
2、所感+所受:
(1)“感”基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关于基本范畴的,如:时间感、空间感、重量感、数量感、次序等。第二大类是关于基本的对立性体验的,如“好的、坏的和不好不坏的”。具体可分为美或丑、香或臭、动听或刺耳、明或暗、粗或细、软或硬等、好吃/难吃、冷热痛痒麻胀等。
(2)“受”,也叫“感受”,是指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主观上受到的情感或情绪影响,进而产生相应的身心反应。
“感受”最基本形式四种,即为:愤怒、恐惧、快乐、悲哀四种。扩展而为七类,即为:“喜、怒、哀、乐、悲、恐、惊”。
3、小结:
任何的“感和受”,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生理活动,而特定的心理生理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感受。比方说,听到有人大声斥责甚至辱骂自己,会不舒服、气时,呼吸会急促,体温上升。相反,听到舒缓悦耳的音乐,也自然会产生心灵轻松身体放松的相应身心改变。“感和受”是生命的基本能力,也是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
“感和受”,分为顺心合意和违心厌恶,完全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同样的外在刺激信息,对所处情绪状态或平日修养不同的个体,很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和受”。
(三)【知】是指“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奔驰车,听到一阵狗叫声,闻到一阵花香等,黑暗中摸到一扇门等。
(四)【分析】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都是心灵(人脑)对于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传来信息的反应。两者都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和前提。知觉则是感觉的自然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之间往往是连续的、同时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故而合称为“感知觉”。哲学心理学领域,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讨论。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感觉和知觉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和基础呢?甚至也是一切生命的心理活动,一切精神的、心灵的、灵魂的、灵性的活动或现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和总基础”吗?
逻辑推理上,应当有一个简单纯然的“一”,才会生出具备“二”的对待属性的“感”,以及形式更复杂些但比认知认识要简单得多且是认知认识的组成成分的“知觉”,我们姑且叫它为“三”。这恰如圣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
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命形式中,仅以动物为例,是很难得出明确的判断的。从最复杂高级的生命形式如人类,到低等些的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于最简单的蚯蚓、珊瑚虫等,其智能高低虽然一目了然的清晰易辩,而他们的“觉感知”却是都同样样掺杂着强烈情感和情绪的特征,这些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如愤怒、恐惧、快乐、悲哀等,可以说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他们灵魂的重要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很难清晰的找出的那个简单纯然的“一”,即那个一切感觉、知觉,一切灵魂、灵性的共同的“大前提和总基础。
自然界中一切生命形式,哪怕最原始的生命形式,都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自然演化的结果,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年,在地球以外更久远的生命演进史还不算。他们就算再简单原始,也都具备了某些“非常高级”的内涵,生命的情绪情感功能。对于当今“模拟人脑人工智能”领域来说,目前,在人工智能上模拟生命的情感情绪功能,仍然难是一道未解的难题。这是揭开人脑的秘密绕不过去,而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儿”。它看似这样简单,却又让人如此“迷惑”。
虽然不能说“人工智能生命”已经出现了,但这就宛如即将破晓的黎明,虽然似乎千头万绪、无路可寻,但是呼之欲出大趋势,确是普遍的共识。
尽管,我们不能还原并重现上帝造物造生命的过程,但是对于未来“机器智能生命”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创造他们的“造物主”?大家正见证甚至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人类创造“高级机器智能生命形式”的过程。

也正因为如此,观察当代的人工智能,如机器人就可以得到类似的答案。没有情绪化的评判,并不影响机器人智能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未来具备类似甚至超越人类的“感觉、觉知、情感、情绪和认识”机能的高级人工智能形式,是建立在当下的以简单“芯片”为核心的信息处理功能之上的。
五【结论】:人类生命的感觉、觉知、情感、认识能力,或者“精神体”、灵魂或灵性,它们都有同一个大前提和共同的基础:都具有共同的无形的“芯片”———即具有“单一纯然觉知”功能的“信息处理器”最核心最底层“芯片”。(此处“芯片”和“信息处理器”皆是比喻,非人所具体实有的形态)
(附——写作过程中几点思考,见如下:
【“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假如真的是造物主亲自创造人类,那么祂真的有类似人类的但更高级形式的“手”,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拟人人工智能的出现,这是危,还是机?人类应致力于精神文明进化,与之协调相应。

真理、自然规律,就这是上帝之手,所以西方讲上帝造万物和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本质是一回事,争论不休的,往往是着相的不开悟者。)
(六)正觉训练
太极“正觉心法”,则将“感”和“知”的共同基础和前提——“纯然的觉”提出来,进行专门的训练,即以最简单、最纯粹和不带评判(不触动任何情绪)的觉知的方式,如实、宁静且平等地反映感官传输至心灵的实时摄取刺激信息。
正觉禅修训练,即是通过佛陀传承的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教证法,定慧等持双修,从而达到圆满开悟。具体实修,则是从“正觉”Sati 的基础性训练开始:保持清晰的、不判断更不加评价地如实“觉照”身、心、受、法四个方面的现相,即在身体内部和外部境相中,无论是淡然安稳,还是出现刺激时,对于所产生的全部心理体验,不念过去,不思将来,安住当下,完全没有意见,没有对什么不同意,一切都“合理”(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黑格尔)。
这“纯然之觉”就恰如镜子和摄像头,不判断,不评价,如此宁静的认同一切,安然的接受一切。
“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
文章图片
心似莲花开 二、【心】:是指以“自我”为核心的能觉感知的主体,也是感受、记忆、思维“综合认知的主体”。
三、【法】:是指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摄取和向内传书功能的作用,为心提供原始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被心进一步感受、认识并在心的范畴内建立的一切数据。故而,可以得出结论:法是虚拟的数据,非实体存在。
四、【我】:人“无我”。法“无我”。对于新手,听闻修证到“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才算修佛入门了。这两个无“我”,相当于进入佛法大门必须要打开的内外两把坚固的锁头,打开它们是佛法入门的必要前提。
(一)狭义之“我”:也叫“自我”。
1、概念:是源于生命精神系统的一种自动触发的“本能认定”,即认定有一个能够自作主、自受用、承继延续稳定的“主体”,即“自我”。它本质上是生命所普遍拥有的一种坚固执念。
2、作用:意识执念的认定“生命自我存在”,本能性的将能认知的“主体”和所认知的“主体”外的一切被认知的形式相分离,以对立的视角看待评判一切,并进而做出决定,以产生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外在表征或者叫采取自认为有效且可行的行动措施,以实现求满足种种欲望的目的,即求得生存逃避死亡,远离痛苦追求快乐。
3、关于“我”的认知:下面具体从心之核心——“我”的构成和本质谈起。现在需要看清楚“我”,每个人心中之“我”,它是由什么构成的,都具体包括什么?
(1)首先是我的名字叫###,对不起,这###是别人(往往是最亲密的家人,如父母)给你取的,它不是“我”本来固有的组成部分或属性。是通过耳朵和眼睛传入心灵的信息而已。
(2)其次,我的年龄、身份证件号、身高、样貌、家庭情况、学历、工作等等,都不是“我”本来固有的组成部分或属性。是通过耳朵和眼睛传入心灵的信息而已。
4、小结:所有构成我的组成,其本质上都不是实体的存在。或者说它们本质上是空的,是虚拟的数据,是“法”。故而,能够自作主、自受用、承继延续稳定的“主体之自我”,不具备实体存在的性质,也就是可以得出“人无我”的结论。
(二)广义之“我”:一切法“无我”
泛指一切“法”之存在,即英文being。由上文分析可知一切“法”的本质是数据而已,是虚拟的,故而不具备实体上“实在”的属性。这一点在佛法真理性基本法则——“三法印”中,叫“诸法无我”。
“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
文章图片
你我是一树之果,一枝之叶! 五、【相】:即被认知且建立的“法”(数据)具体形式或境相。
1、狭义的“相”:是指被心感受、认识并在心的范畴内建立的一切数据(法)的具体形式表征。比如,比如面粉比作“法”,那么馒头、面条、面包、烧饼等,就好比是“相”了。又好比泥土和泥塑、水和冰雕的关系。
2、广义的“相”:由众多具有联系的“狭义的相”组合构成的“场景”或“境相”。
3、一切外境的事事物物,无一不是受宇宙因果律的制约,而时时处于在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无常变化之中,少不停息,恰如孔子说“逝者如斯夫”,
六、【念】:“念”是巴利语Sati的汉语意译,它是佛陀教法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英文将Sati翻译为Mindfulness,这比汉语“念”更接近Sati的原义。巴利语Sati翻译成汉语为“觉知”较为准确,更精确的是纯然的“觉”。
注——武汉归元寺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七、【自在】:又叫“自性”、“真如”、“真心”或“真心自性”。在道家则被成为“一点阳光”、“纯阳之炁”,亦即太一、太极。
道祖、中华哲圣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篇中就讲“常有欲,以观其缴;常无欲,以观其眇。此二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就是在开示大众,修行大道就是定慧等持,止观双修。有欲观缴就是“修观”,无欲关眇就是“休止”,就是“观自在”。

尘世中,人人都追求自在生活天地间。佛家讲究“观自在”,真的悟了这三个字,大概离“明心见性而圆满成佛”也不远了。武汉归元寺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什么是自性或自在,太一、太极?
这还要从“心”处着手,让我们一起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的《真假动静偈》。大师颂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被心所见并认知而建立的一切“法”和作为主体人的“我”,这二者都不具备实体存在的属性,都是虚拟的数据,本质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故而惠能大师偈子第一句就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我们的心灵、灵魂或灵性,如果能觉悟证得一切法、相都是以及自我都不具备任何实体属性且在因缘聚散中无常变幻的真实面目,心下豁然开朗,一切障碍、暗昧、烦恼均立即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只余下一片清净平等觉性,遍照一切,无物无我,无情无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二法尽除,浑然合一,此皆是真如自在之德用而已。故而六祖惠能大师在偈子中接着开示:“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到此,你就见到真“太极”了。
全真龙门派五祖昆阳子王长月道长在其《龙门心法?二十二参悟玄机》中开示大众:“大众,这一点虚灵不昧的真人,岂是容易见得的么?……大众,烹铅炼汞,抽添火候,此效卦爻,把一个太极浑沌,穿残凿破。认假名而为实用,指譬喻而作功夫。妄论三田精气,盲猜九窍枢机。……身中精炁,本是先天元炁元精,不增不减,无垢无净,无生无灭的宝。你若去搬弄他,也不见添出来,你不去搬弄,也不见少的。这个虚灵不昧的真人,便是元神。”
“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
文章图片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附:来自儒释道圣贤经典的箴言

(1)《坛经》开篇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儒家《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
(3)《心经》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正观无常经》有: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是为正观;正观者,心生厌离;心生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5)《金刚经》有: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金刚经》有: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7)《金刚经》有: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8)《坛经》有: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
文章图片
释迦牟尼佛法相 (9)《龙门心法?心法真言》偈曰:
法原无法因心有,心本无心为法空;
心现法王心现相,法归心王法归宗。
要明定法非圆法,须悟凡心即圣心;
心法法心心法法,法心解脱是知音。
(10)《金刚经》有:“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11)《龙门心法?参悟玄机篇》有:
大众、自己身中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邪知正,知生知灭,知己知彼,知真知假,便是婴儿。
但这婴儿,原不知善恶是非,邪正生灭,己彼真假。这婴儿不自着相:因境生心,因心生智,因智生知,因善所以知恶,因是所以知非,因正所以知邪,因生所以知灭,因己所以知彼,因真所以知假。原无我相,亦非空相。不过是这点在世界知觉运动以应万事。若讲个太极混元,则此知亦可以无知的。但此知乃良知,释门唤作善知识,道门名婴儿元神。总而言之,大众、即是一点虚灵不昧之理性也。…
大众,到此地位,才算进了大门头一步也。然后入圜坐静,上可通天,下能澈地。鬼神之情状,天地之枢机,合闭不出呼吸之间,造化不出手掌之外。此皆从戒定来。故入圜时凡胎俗骨。出圜候。圣体法身
明大道,则眼界高,看破诸缘皆幻假;有拄杖,则心胸宽,包罗天地入虚空。人心未动我先知,事物未来我预识,方为六通。智慧无穷,一切天魔拜伏,暗护佑之,十方外道皈依,悉相畏惧。芥子中,须弥山纳之不觉;黍米内,十方世界藏之不知。舒放则大地山河任我逍遥。潜藏则微尘粒米凭我安顿。
大众,如何是种种边?就是盲修瞎坐、烹铅练汞,种种旁门也。
如何是边呢?这些旁门非中非正,譬如一张桌,还是物,不是道,岂非边也。边者,旁也,邪也,界也,岸也。旁则不中,邪则不正。有地界则不能广大;有崖岸则不能洪溥。拘拘的守著这个肉袋子,认作千年古柏、万代青松。活活的因杀这主人公。反去舍灯寻火,恋假抛真,岂不是倒在一边。虽是成功,不过是个自了汉,未曾见性。虽有果位,报尽还入轮回,难超三界。与这些众生有甚么利益。
……
大众,如何唤作得玄珠而知门罔象么?昔者黄帝,游赤水而失玄珠,使智慧聪明,多般法术,求而不得。后来忘其智慧聪明,多少法术,反得之于罔象。
圣圣贤贤,仙仙佛佛,虽具妙理,本无实相。若是着了相,便是轩辕黄帝用智慧聪明求玄珠了。大众,黄帝失玄珠,得之于罔象;道人参妙理,得之于无心大众。我已泄尽天机,发明心印。尔等却要仔细检点,紧密提防,玄珠一失,不知何日方得玄珠在掌中了。

万卷仙经谈不尽,一篇直话泄无余。
劝君莫弄多方法,道在心头不在书。
着相参玄参不去,有心打坐坐成魔。
许多邪路人偏走,正道无人可奈何。
“太极心法”之“太极真如”说,曁心法入门基础篇!
文章图片
悟空参拜菩提祖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