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三)

我们要说到“期待”一词。事实上,很少有人在婚姻中归纳期待与愤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当期待落空时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出离的愤怒。当婚姻进入某个阶段,绝大多数夫妻都会出现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或者懊悔的感觉,甚至质疑婚姻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与配偶的匹配性。这是非常正常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在婚姻的实践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满足感远远低于预期。他们对配偶的评估和判断,都需要在新的局面下“再定义”。这个就是期待落空。大体上,人类的婚姻会分为四个阶段,绝大多数的夫妻会经历前两个阶段就分道扬镳了:这两个阶段是绚烂与幻灭。
第一个阶段是绚烂。婚姻之前,恋爱阶段所展现的爱的美好,让幸福的人们沉浸在爱所带给他们的活力之中。很多人都会有一见钟情的感觉。而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对方满足了你的某种期待。比如说一个男人依恋他的母亲,当另外一位在体型上、外表上以及性格上包括人性的美德上与他的母亲比较相似。因着他依恋他母亲的缘故,在遇到这个与他母亲相似度很高的异性面前,无法自拔。
迄今为止,人们似乎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就是我所爱的人乃是我所期望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满足我需要的人。爱的无私性让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爱的本质乃是利他。的的确确,种种爱的行动迹象表明,爱的确表现出舍己为人的形态,譬如可以为对方做一切的事,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财产甚至性命。但是当我们深究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在面对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会产生爱的情愫的时候?我们会看见爱其实带着狭隘性与自我满足性。这多多少少有点悲观,但这对于解开婚姻之谜具有极大的帮助。
绚烂是一种美妙的感觉,相知的感觉,两情相悦的感觉。但支配这种感觉的乃是需要:一个隐藏的需要。我们知道需要本身并无可厚非,因为人人都有需要。事实上,正是需要得到满足,才成为人类成长的原动力,我们会比较敏感、在意、关注甚至吝惜自己的需要胜过一切。因此,当一位异性在他情欲被唤醒的阶段走进她的世界,和在孩童阶段玩具走进她的世界别无二致。他无法拒绝这种需要,并获得从对方那里因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当然,也有许多不是一见钟情的爱情,但是婚姻至少满足了一个人某一种的需要。我们都该从爱的外衣之下,看见这一本质:就是一切的选择-包括理性的选择和不理性的选择在内-都是基于需要。
然而,婚姻远远超越需要。对方的存在并不是为着满足你的需要而来,而是为着你的成长而来。在许多失败的婚姻的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一认知常常影响和决定着婚姻的走向。当夫妻中的一方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工具的时候,这种需要渐渐转化为期待,期待又常常转化为改良。他们会用改变对方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对方的期待,借此来满足那些童年未曾得到满足的需求。以至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配偶在无形之中充当了一个帮助自己脱离原生家庭的“救世主”,充当了一个满足你童年未曾满足需求的人。这个结论一旦成立,婚姻毫无例外被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对方是否预备好来履行这一任务,是否有能力来履行这一任务,都是因人而异。
【熟悉的陌生人(三)】事实上一个悲观的事实是,99%的配偶无法承担你童年未曾满足的期待。因为他不仅缺少这个认知,也缺少这个能力。更让人抑郁的是,在她身上也隐约同意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她也在等待着同样的人出现,帮助他实现童年那些未满足的期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