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滴滴“变道”,出行平台造车的内核逻辑

投稿|滴滴“变道”,出行平台造车的内核逻辑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谈擎说AI,作者|郑开车
滴滴似乎离造车又迈进了一步 。
近日,多家媒体援引消息人士报道,滴滴内部代号“达芬奇”的造车计划将在今年6月份对外公布 。消息称这次造车计划中,滴滴将打造定位于15万元级紧凑电动轿车,目前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 。
虽然此消息未被官方证实,但资本市场应声上涨 。消息传出三天,滴滴股价大涨60% 。空穴来风必有因,“达芬奇”计划相关消息不胫而走,可能也是滴滴方面想试探市场反应 。
滴滴造车之心路人皆知 。
此前在定制版网约车D1发布会上,程维就表示滴滴将普及100万台D1并搭载自动驾驶技术;2030年,滴滴的定制车甚至将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
滴滴“变道”造车?战略进攻表象下的被动防守滴滴这两年的日子不可谓不艰难 。
去年7月,滴滴遭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此后各大平台陆续下架滴滴APP、小程序等应用 。去年12月,滴滴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数据安全的整改建议,赴港上市受阻 。再加上疫情反复对网约车业务的影响,滴滴可能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外部环境 。
资本市场上,截至3月22日中午,滴滴美股总市值189亿美元 。同一时间,优步(uber)美股市值651亿美元 。
由此观之,近日市场传出“达芬奇”造车计划就变得合理,面对如今现实中的困局,滴滴需要在出行故事之外找到新的想象力 。而滴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意无意走漏造车风声,看似为战略上的主动,实则颇为被动 。
首先,资本市场上的被动 。
造车赛道的热度确实一直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小米、oppo新玩家越来越多,此时向市场上吹风,其实已经过了最佳时机,即便是未来官宣造车计划,开启融资进程,恐怕到时候二级市场给出的估值可能不及预期 。
其次,业务上的被动 。
由于赴港上市不畅,滴滴内部的造车节奏可能被打乱 。事实上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业内,对于滴滴造车这件事是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的,但滴滴方面可能会认为IPO之后官宣造车计划可以利好一波股价和市值,但实际上下场太晚导致一是没有形成品牌势能,二是在供应商层面上,很难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
最后,战略上的被动 。
蔚小理、集度、小米、OPPO先后入局不仅是为了资本市场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入局越早,越能形成品牌力,从而进一步增加行业影响力 。汽车行业有个特点是,品牌的影响力实打实地影响产业链条的资源分配 。换言之,产业实力决定了品牌自身的话语权 。吉利收购沃尔沃、入股奔驰背后看中的是其背后供应链资源,是行业话语权 。
目前来看,面对厂商以及供应链,滴滴的话语权还比较弱,从滴滴此前D1车型的开发进度就有所端倪 。
2019年,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目前该自动驾驶项目经历三轮融资 。
投稿|滴滴“变道”,出行平台造车的内核逻辑
文章图片

次年,与比亚迪联合开发了网约车 D1 并投入运营 。据悉,滴滴的两个造车项目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代号为D1,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车型代号为C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