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随笔|“北京折叠”里的棒球少年

《棒!少年》!好评。清华影视校友亲子团观影。八岁六岁的孩子们沉静看完了108分钟。
随笔|随笔|“北京折叠”里的棒球少年
文章图片
男孩小闫闫喜欢马虎。虎头虎脑,有股憨劲,更有种拼劲和狼性。“刺头”来自宁夏,从小没有母亲,他在夜幕里大步走着唱着汤潮的《妈妈妈妈我想你》,“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教练“师爷”要把小伙伴“训练成一匹狼”,被冷静教育集体主义的他咬牙切齿地说,“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流浪狗。”但这名“闯入者”最终捧着薯条耐心劝小双中美比赛输了不要哭。小闫闫莫非情不自禁代入了“小老虎”这份顽皮和机灵?
随笔|随笔|“北京折叠”里的棒球少年
文章图片
女生小缘缘喜欢小双。他出生后因“个头小”而被买家“退货”、差点被家里埋了,双胞胎哥哥则被卖掉。从温和沉稳到打球拼了,心疼这忧郁症的孤儿“乖乖仔”。而片末,这名“元老球员”、队伍中坚在河北老家嶙峋大树下选择留守照顾患了胃癌的二伯。那个灿烂的微笑与久久挥手“你不能不管我呀”,让人泪目。这个懂事的好球员,最终能归队吗?
随笔|随笔|“北京折叠”里的棒球少年
文章图片
对马虎而言,这个世界“有的是机会”;对小双而言,这个世界“机会只有一次”。
马虎是摇滚诗人,小双是忧郁骑士。他们都曾为球而哭,却从不为命落泪。
《棒!少年》,这部纪录电影有一动一静双男主马虎、梁正双,还有小宝等大小球员,中国棒球前国手、强棒爱心基地创始人孙岭峰,70岁传奇教练“师爷”张锦新,清华校棒垒球协会会长郭忠健……他们正饰演自己。每个人都在“向命运叫板”。谁都有无数故事。
随笔|随笔|“北京折叠”里的棒球少年
文章图片
孙岭峰出席重要场合都会西装领带,日常一身棒球服的他也带队训练,春节开着卡车送孩子们回老家。
孩子们有教养懂礼仪,脱帽鞠躬,大带小帮助师爷,前往美国比赛时数十遍耐心教会马虎国歌。他们原生家庭不完整、身陷困境、需要帮助;年龄7岁到9岁;身体健康——这是孙岭峰立下“天使救助计划”选择孩子的标准。强棒爱心基地不仅要解决温饱与生计问题,更要给孩子们一个报团取暖、集体生活的家。这些孩子,野草一般,向阳生长。
纪录在多地城乡,从宁夏、河北乡下到北京、广东中山,再飞往美国纽约,迎战世界少棒。从球场往下,穿越公益机构、贫富阶层与城乡图景,再往深则是棒球与人生与世界的关系。多么像现实版的《北京折叠》。但导演、编剧许慧晶的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牵扯太多拆迁、原生家庭、脱贫等热门社会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两个男孩在社会大潮中被裹挟前进的路途。影片并非套路化的“高燃”或“治愈”,甚至很少展示他们在顶级赛场颇有看点的战时风采,也未悲戚哭诉基地球场和宿舍面临拆迁的未来。他们一贫如洗却青春无敌,从零开始学打棒球,18岁长大成年后可望成为职业运动员、大学生、教练或者棒球行业员工,都有着可以规划与畅想的职业路径。
这是一部细打磨、有后劲、耐回味的好片。已有近2万人在豆瓣评分8.8分,这个高分及数万评分人基数,与近年中外纪录片《生门》《他们已不再变老》和2004年张以庆的《幼儿园》等并列。
观影回来,在央视《面对面》和《中国青年报》等颇多报道里看到,这个公益项目里有很多女孩,包括国内首支彝族女子棒球队队员。新的基地在北京通州建成了。
棒球在泱泱中国似乎是较为冷门的“精英运动”,仅有数千万人。从700小时的拍摄素材到108分钟的电影,我们父子母女们很难秒懂棒球比赛规则。但是,棒球业与公益事业都不拘一格出人才,成为命运的跳板。
银幕上看到那些字幕:爱奇艺的龚宇、王兆楠等,清华的郭忠健、谢漪春……诸多互联网界、清华的朋友们。
银幕后还有更多人,捐款的,众筹的。
逆风挥棒,我们都应叫板自己的命运。
将来回眸,自己也曾青春年少,勇猛无畏。

作者:何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处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
【随笔|随笔|“北京折叠”里的棒球少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