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 三 )


一边是越来越难闯的科创板,一边是频频破发的港交所 。不少在科创板碰壁的企业,转而冲击港股IPO 。据瑞恩资本统计,2021年共有 34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6家企业股价至今仍在下跌,其中有企业跌幅超70% 。港股生物医药公司成为不少投资者的禁忌之选 。
就连一向有新股神话的A股,也难逃破发魔咒 。被寄予厚望的百济神州于2021年12月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全球首家开启“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模式的生物医药企业 。然而上市首日,盘中最大跌幅近20% 。
“原先开开心心中奖吃大肉,现在是关灯吃面接飞刀 。”有股民无奈吐槽道,市场情绪也从之前的“逢新必打”到现在“逢新必破”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7家生物药企上市首日即破发,最大跌幅超30% 。
整个医疗健康板块的股价都“跌跌不休” 。A股中证500医药卫生指数,由2021年5月17日收盘时的16082最高点下跌至2021年10月28日13260最低点,已跌去2822点 。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由2021年6月28日收盘时的8362点下跌至2021年12月29日的4534点,已跌去3828点 。
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
文章图片

资本的进出,裹挟着生物医药的命运 。2021年的末尾,相较于中药的火热,生物医药以近乎惨淡收尾 。
然而,与众多“悲观者”不同,袁建伟依旧保持谨慎积极的态度 。在他看来,2021年是“创新元年” 。即便创新药身处发展的“转折期”,但呼吁真正创新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了 。
“审美变了 。”熊伟铭如此说道,“大家现在必须去真正理解管线的临床价值 。”在他看来,对于license-in管线,以及做fast follow的企业而言,凭着估值去融资可能涨不了太多钱了,资本市场现在并不买账 。”多年后,当时代改变,再鼎医药也开始从1.0模式跨向3.0模式,强调自主研发和创新 。
向着更早期项目去,新技术新赛道百花齐放当市场恢复冷静,高估值开始回调,可以预见的是,投资创新的频率将会有所降低 。但袁建伟指出:“这不是因为市场不热了,而是大家变得更加谨慎了 。”
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开始更多关注一级市场上真正创新的机会,且将在公司早期发展中起到补短板等更加重要的作用 。“今时早已不同往日,对基金服务者的心态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把钱交给创业者就行了 。”而袁建伟把这种投资方式,定义为创新1.5的投资 。
【生物医药|内卷、破发……2022年创新药如何“绝地”求生?】而没有赶上第一波创新尾巴的熊伟铭,一踏进医疗投资便是专注下一代创新 。只是,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
“我们一直很操心,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很像2019年看自动驾驶公司那样 。”他说,“作为早期投资人,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但市场还处在审美转折期,很多大基金的审美还没有变过来 。”
“现在我们看的都是未来三五年之后的市场 。”熊伟铭坦言 。事实上,坚定地往更早期走已经是多数投资人的共识 。熊伟铭笑谈,此前就碰到不少资方跟他们在清华大学里抢项目,其中还有一些是10亿美元的基金,只为了那3000万元的投资 。
在这些投资人眼中,一些具备未来前景的新赛道和新技术方向,早已在去年有所冒头 。
2021年,ADC、双抗、CAR-T疗法是创新药研发的三大主要方向 。其中,中国首款CAR-T产品和首款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ADC药物上市,都点燃了行业的热情 。一时间,CAR-T“商业化元年”、“ADC元年”等词汇见诸报端 。2021年,这些异军突起的赛道,已经大有燎原之势 。而透过今年的JPM大会,亦可发现基因和细胞疗法已是各大药企的重要布局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