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全球医疗巨头纷纷“倒戈”,亚洲医疗创新风口正从新加坡加速吹向中国

投稿|全球医疗巨头纷纷“倒戈”,亚洲医疗创新风口正从新加坡加速吹向中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动脉橙果局
近年来,一场全球医疗巨头与中国创新的赛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
2018年7月,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及赛诺菲全球研发运营中心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2019年6月,强生创新孵化基地“JLABS”正式在上海启用;2019年10月,斥资8.63亿元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在上海张江高科罗氏园区落成;2019年10月,波士顿科学西部首个创新中心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2021年9月,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在张江科学城正式启用;2021年10月,阿斯利康将上海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 。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据统计,仅在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落户中国区总部或研发总部的就有18家,这些研发中心的落地在“炒热”国内医疗创新市场的同时,也让亚洲医疗创新中心的风向发生了偏移,开始逐渐从新加坡吹向中国 。
那么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01 为何风起新加坡?当医疗巨头们第一次将目光瞄准亚洲市场时,他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中国,而是国土面积仅有719.1平方公里的新加坡 。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上世纪80年代,已经结束第一波经济腾飞的新加坡,开始将代表着的经济的鸡蛋放在了医疗领域 。
但这并不容易 。因为当时的新加坡在医疗领域完全就是一张“白纸”,本土没有一家代表性企业,相关政策也不完善,也没有成熟的教育条件培养出相关人才,可以说找不到一点与医疗相关联的讯息 。
好在新加坡人足够聪明 。他们大胆启动“外援政策”,不惜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引入了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明星学者,分子生物学奠基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西德里·布伦纳就是其中之一 。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制定了诸如“BMS”计划、“RIE2020”、医药创新计划等鼓励性政策,并促进多种资源融合打造了一个理想的营商和出口环境,其目的是竭尽所能地满足医疗企业在新加坡本土的发展需求 。
但真正留下这些行业“大佬”的还是新加坡抓住了“创新”这个关键变量 。首先在投入上,新加坡每年会在医疗研发领域投入约15亿新币(折合人民币约70亿元),并会额外拨款约37亿新币(折合人民币约174亿元)用于研发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孵化器的搭建 。
其次在合作上 。新加坡政府搭建了多个多元化的主体合作平台,其目的是促进跨国公司、本土企业、科研院校和政府机构等创新生态链的深度参与方能够高效交流,重点解决其在技术研发、科研团队组建、资金扶持和商务合作等核心维度的定向需求 。
最后在科研人才培养上,新加坡推出了“生命科学人力开发计划”,主要在三个横向维度发力 。其一是延续“外援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其二是依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本土一流高校,专项培养医疗领域的研发人才;其三是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研发需求为导向,定向培养一批新兴力量 。
这一系列“精准服务”让原本艰难的医疗创新变得相对容易了很多 。一方面在培养创新力上,新加坡不仅为科研团队提供资金,还帮助其构建人才团队以及提供实验室;另一方面在释放创新力上,新加坡建立了快速审批通道,并借助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出口政策,在让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市场的同时,也能让其很快得到市场的反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