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美国或收紧药企跨境并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投稿|美国或收紧药企跨境并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氨基观察
在国际局势微妙的当下,国内医药行业持续收到美国的“关照” 。
9月15日,拜登政府新签署了一项缩紧生物制药跨境并购的政策,要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加强对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的风险审查 。
虽然这并非针对国内药企,但国内药企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
拜登签署新法案当天,美国上市公司F-star发布公告表示,CFIUS要求延长其被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的审查 。
9月18日,凯莱英发布公告表示,并购海外Snapdragon公司的项目,因为“监管原因”直接流产 。
在政治博弈之下,医药市场也渐渐被裹挟其中,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
但实际上,在全球化的今天,这场博弈背后将没有赢家 。
被叫停的中美药企并购过去几天,凯莱英、中国生物制药2家国内医药行业公司海外并购接连遇阻 。
已经明确失败的是CXO公司凯莱英 。
今年2月,凯莱英宣布收购创新药原料药企业Snapdragon公司 。
按照凯莱英的设想,收购Snapdragon公司能够进一步在海外拓展业务,而后者也能利用凯莱英的天津工厂提高商业化生产规模 。二者各取所需,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
然而,这场双赢的生意却没能顺利完成 。9月18日凯莱英宣布,由于监管原因导致二者的合作流产 。
所谓监管原因,是来自美国财政部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阻拦:Snapdragon使用美国政府资金开发其技术,而CFIUS不希望一家中国公司拥有该技术 。
CFIUS是负责审核美国对外并购交易的机构,它有权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阻止外国公司投资美国公司 。
此前被CFIUS 阻止的交易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半导体和其他电子产品,尚未出现将化学或制药相关技术列为受CFIUS 审查影响的类别 。
但在9月15日,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就CFIUS在审查并购交易时,应考虑的风险因素给予了指示 。
其中,一项风险因素是:
特定交易影响美国国家安全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得,包括但不限于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量子计算、先进的清洁能源、气候适应技术 。
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领域如今赫然在列,意味着CFIUS管得越来越宽 。如此看来,CFIUS对于凯莱英并购交易的阻拦也就并非没有依据 。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于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领域崛起的狙击不仅限于CXO 。国内药企出海并购美国Biotech的生意,或许也出现了变数 。
今年6月,中国生物制药计划以1.61亿美元价格收购F-star 。如今随着美国对并购交易的收紧,这项计划也不得不延期 。
根据F-star最近披露的消息显示,CFIUS 对这笔交易的审查预计将再持续 45天 。45天后,美国对于国内药跨境并购海外药企究竟是何种反应,我们将得到一个答案 。
国内药企出海捡漏难度升级对于国内生物制药玩家来说,若美国对于跨境并购的政策收紧,绝对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
首先,到国外捡漏质地优秀的管线,对于不少国内药企来说都是一条拓宽管线的捷径 。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生物科技行情下行,不少药企优秀管线的价格已经降到了合理的区间 。尤其是不少海外Biotech,估值要比国内Biotech低不少 。
与此同时,国内大药企手里拥有充沛的现金流,在此时选择购入一些质地优秀的资产,无疑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也是因此,不少国内玩家纷纷到海外捡漏 。
比如,今年1月完,启明医疗完成了对导管二尖瓣三尖瓣创新疗法公司Cardiovalve 的收购;再比如四环医药在1月份宣布,其附属公司已收购美国Genesis 公司的全部股权,扩充了公司的医美产品管线 。
可以说,跨境并购是不少国内药企拓宽管线,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
如今,随着美国政策收紧,这条快捷通道关闭,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自然是少了一条优质的“进货”渠道 。
其次,对于一心想要出海的国内药企来说,并购海外药企也曾是一个不错的跳板 。相对于国内药企,海外药企对美国的市场运作、新药上市等各项制度都更为了解 。
通过并购的方式,某种程度上能借助其力量更好的完成国际化,这也是国内药企高效率布局国际化的一种不错选择 。
而如今,美国对于跨境并购的收紧,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内药企的出海难度 。
当然,凡事总有两面性,换个角度来看,美国政策的收紧也不全是坏事 。
一方面,美国跨境并购的政策收紧将倒逼中国创新药的进步 。
从国外引入优秀管线的渠道减少,势必需要考验创新药玩家的自研能力 。而这,或许将倒逼国内创新药企的优胜略汰 。不具备创新药研发能力的后退,反之则不断向前 。
事实上,我国不少创新药的研发进度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对于海外的依赖在逐渐减弱 。
另一方面,跨境并购的收紧,也将促进国内的并购生态趋于成熟 。
既然不能跨境收购,那么手中不缺钱的大药企自然会到国内寻找优质标的,这将促进国内的并购生态趋于成熟 。
事实上,国内大药企与国内Biotech珠联璧合的例子也在不断增多 。今年2月,石药集团就收购了铭康生物;今年8月,华润双鹤收购神舟生物50.11%股权 。
总的来说,能够捡漏海外药企加速中国国创新药的发展自然是最好的 。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也并不是离开美国就不行了,这条路被堵住后,国内创新药仍将一路向前 。
/ 03 /被政治裹挟的医药市场没有赢家
制约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美国未尝不会受到影响 。就拿供应链回流来说,对于美国的创新药发展不一定是利大于弊 。
在医药研发回报率日渐走低的背景下,药企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国内CXO行业的兴起,本质上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具优势 。
中国头部CXO人均成本不足美国头部CXO同行的三分之一,2021年跨国CXO人均成本为10-12万美元,国内主要CXO企业人均成本3—4万美元 。
不难想象,如果供应链回流到美国后,美国制药公司的成本也会大幅增加 。
众所周知,美国已经饱受药价高企困扰多年 。如果,在供应链回流美国后,药物研发的成本还将不断增长 。最终为高价创新药物研发买单的最终还是美国 。
与此同时,制约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发展,也会带来同样的副作用 。医药无国界,未来中国的创新药不仅能够惠及中国人民,也能够给更多美国人民带去福音 。
当前,这一情况已经发生 。国内众多创新药企纷纷把目光瞄向美国,带去的不仅有me too创新药,更有满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创新药,例如“孤儿药” 。
限制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发展,必然会使得美国患者失去一些最早使用到创新药的机会 。同时,缺少中国创新药这条“鲶鱼”,也必然不利于美国创新药市场“控费” 。
【投稿|美国或收紧药企跨境并购,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全球市场都会受益 。一味地通过政治手段去干扰,受到影响的是所有人,而不仅是中国企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