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备战无人机配送:互联网派To C、技术派To B

投稿|备战无人机配送:互联网派To C、技术派To B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刘旷
自从无人机这一事物诞生以来 , 众多企业和相关从业者就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它所能应用的领域 , 一定的高度和动力给了这一事物充分的想象空间 。于是 , 本能地在经历了新鲜事物带来的惊诧后 , 虽然无人机承载力薄弱、续航亦有限 , 但在配送这一需求零散、总量庞大、时效性强的细分领域 , 无人机的潜力仍被发现、挖掘 。
进入无人机配送的玩家大致能够分为两类 , 一边是以京东、美团和顺丰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 , 它们天生对任何能够解决末端配送问题的工具感兴趣;另一边是以亿航、迅蚁为代表的无人机厂商 , 它们正在积极为无人机的商业落地寻找应用领域——双方几乎不谋而合地进入了无人机配送这个领域 , 战火的硝烟正在悄然弥漫 。
有意思的是 , 无人机配送已然开始改变民众的生活 , 战争过后一个“无人机时代”在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后就要到来了 。
抢占无人机配送高地当下 , 无人机配送已经进入到技术迭代和商业价值验证并行的阶段了 。但国内常态化商业运行的无人机配送活动相对较少 , 从业企业不多 , 且大多还处于技术性验证阶段 , 或方案演示验证阶段 , 并没有实质的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运行 。
无人机配送背后其实是整个物流链条的末端场景 , 而末端场景又是物流链中成本最高(约占整体成本的 30%)、效率最低的环节 , 其市场空间巨大 , 改善动机巨大 , 因此资本对此相对活跃 , 目前已经有大量企业进入了无人机配送领域 。
比如 , 在ToC领域 , 京东在江苏、陕西、海南等地开展无人机配送常态化运营;顺丰则在今年5月 , 于深圳试点上线无人机同城急送服务;美团的无人机业务更是已经在深圳运营了近一年时间 。在ToB领域 , 亿航与年永辉超级物种合作 , 开始尝试“智慧零售+无人机配送”;迅蚁2019年拿到全球首张“城市物流无人机试运行”牌照 , 并从次年2月开始就扎根于医疗领域 。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无人机成本依旧高昂、辐射范围依旧有限、效率依旧不尽人意的时间节点进入行业 , 有多方面的现实原因 。
一是基础建设初步满足无人机规模化配送的要求 。5G、AI和大数据等新基建的爆发 , 为无人机配送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和助推力:例如5G能将无人机的延迟降低至1ms以下 , 对其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终端控制提供了极大帮助;AI和大数据又提升了无人机“无人”飞行的性能和可靠性 。
二是物流配送市场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 运力不足的问题愈发地凸显出来 。近年来 , 全球物流行业发展趋向于自动化管理和降本增效 。显而易见 , 无人机配送能够有效缓解运力短缺 , 满足用户需求 。而且与人力相比 , 无人机配送虽然研发成本和初期运营成本较高 , 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 , 单件配送成本将大幅降低 , 这也是吸引企业重金入局的重要原因 。
三是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连绵的疫情为无人机配送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机遇:比如 , 消费者对于配送的确定性要求提高 , 无人机配送带来的无接触式运输成为更安全的选择 , 来自需求的深刻变化正在倒逼技术的进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对于企业来说 , 错过可能的风口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竞争 。
目前来看 , 这些企业泾渭分明地站成了两队:美团、京东、顺丰等互联网巨头 , 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亿航、迅蚁等技术企业 , 主要服务B端大客户 。也就是说 , 目前看来能够实现无人机配送的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商业化的路径可能有二:一是以京东美团顺丰为代表的B2C;二是以亿航、迅蚁为代表的B2B 。
京东、美团、顺丰:服务重塑行业一直以来 , 民用无人机市场都笼罩在大疆的阴影之下 , 但以美团、京东和顺丰为代表的外卖、电商和物流巨头 , 或许能够成功从侧面突围——因为对于京东、美团和顺丰来说 , 无人机只是手段 , 这与亿航、迅蚁这样的无人机厂商入局配送的初衷截然不同 。
众所周知 , 京东是电商三巨头之一 , 同时也入行物流;美团从外卖入手 , 后来扩展到电商;顺丰则是老牌的物流玩家——此三者有一共性 , 即它们的服务对象大多都是一般的C端消费者 , 存在极为可观的配送需求 , 可单凭无人机怎么能满足这么庞杂的需求?它们势必需要完整的物流体系 , 因此 , 在这些玩家的眼里 , 无人机只能算作是运力的补充和服务的载体 。
“运力补充”的定位 , 决定了在京东、美团和顺丰这样的巨头眼里 , 无人机配送重点在“配送”上 。解决自己内生的配送需求才是重中之重 , 但至于用什么来解决 , 则没有讲究 , 无人机可行 , 无人车也可行 。也就是说 , 对于配送环节来说 , “大疆式”的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或许不可或缺;但对于整个物流体系来说 , 这种无人机必定只会是其中一环 。
实际上 , 对于京东、美团和顺丰这些巨头来说 , 为了完成“配送” , 光靠“无人机”是完全不够的 , 它们迫切需要的、正在努力完善的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 或者说是一个适宜无人机“生存”的生态环境 。为此 , 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随时启停和充电的无人机场 , 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城市基础设施 , 就像良好的公路和停车场之于汽车一样 。
今天 , 无人机生态还是非常不成熟的 , 应用在城市的无人机配送实际上相当于F1赛车跑在坑坑洼洼的沙土路上——可以说 , 从人到无人机 , 从城市基础建设到相关的法律法规 , 一切都还没有为无人机配送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做足准备 。
以京东、美团和顺丰为代表的巨头们 , 正在用无人机带来的效率革新倒逼无人机生态的进步 。某个城市里修建一个无人机场或许改变不了什么 , 但是一千个、一万个无人机场足以产生质变——这其实就是这些巨头真正想要的 , 正像当初各种驿站和外卖小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样 , 现在无人机将再次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 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新的商业生态来 。
亿航、迅蚁:硬件赋能服务如果说京东、美团、顺丰这些互联网巨头 , 加码无人机物流是所谓“大格局”的话 , 那么亿航、讯蚁这样的无人机厂商进入无人机配送 , 就算是“小应用”或者说是“精应用” 。
这种路径选择上的差异 , 与无人机厂商普遍的处境是分不开的:一是因为在大疆的“威慑”之下 , 还没有无人机厂商能够仅凭产品就与之抗衡;二是因为无人机厂商通常体量较小 ,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因为这些无人机厂商虽然表面在做配送 , 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在做无人机 ,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经过精心特化的无人机(今天的无人机厂商已经有了向服务转型的趋势了) 。
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在无人机厂商眼里 , 所谓“无人机配送” , 最重要的是其中的“无人机”——硬件赋能服务 , 正是这些无人机厂商的真面目 。
同时 , ToB需求较为清晰、稳定 , 且成本预算较为宽裕的特点恰好符合了无人机厂商们的要求 。这使得无人机厂商们在配送这一环节中不仅能够避开巨头们的锋芒 , 另辟蹊径;而且能够将无人机与应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 让工程师和服务飞手们真正进入具体的应用场景 , 用堆积资源的方式克服无人机配送现有的难点 。
迅蚁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2019年以前 , 迅蚁是在B2B2C和B2C的路径上发展的 , 在城郊它与中国邮政合作开通了第一条无人机邮路 , 在城市则是发力外卖和同城配送;2019年以后 , 迅蚁就将业务重点放在了ToB的医疗物资配送上 , 同年3月迅蚁发布“无人机医疗配送网络” , 疫情期间开展医疗物资应急配送 , 并开始为医共体客户提供常态化样本空运服务 。
亿航是早年与大疆直接竞争后选择转型的无人机厂商之一 , 无人机配送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2018年5月 , 亿航天域获得全国首批无人机物流航线与空域批文后 , 就与永辉集团达成合作 , 在位于广州的超级物种漫广场店 , 以无人机+新零售的全新模式开始商业化运营 , 相较地面配送 , 时间可以缩短40%-60% , 开辟了B2B2C的商业路径 。
无人机厂商通常缺乏内生性的需求提供支持 , 因而只能依靠具体的应用来落地商业化 ,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 。这就要求无人机厂商要么业务能力精 , 要么业务范围广 , 但总体上除了无人机产品力外 , 还要看无人机加上配套平台能做到什么 。
目前看来 , 迅蚁受限于能力 , 基本上将视线集中于医疗资源的配送上 , 提纲挈领性质的解决方案也以医疗为核心;而亿航将自身定义为“城市空中交通平台” , 具体的解决方案也以此为基础 , 与其说无人机配送是这套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 倒不如说无人机配送本身是这套平台引申出来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亿航的无人机应用和商业模式要比迅蚁走得快一些 。
无人机配送空战在即?毫无疑问 , 互联网巨头与无人机厂商在配送方面是存在极大重合的 。无人机厂商一直在做的许多应用 , 如外卖餐饮、紧急文件、医疗急救、快递包裹……哪个京东不能做?哪个美团不能参一手?又有哪个顺丰无能为力?在无人机配送的基础设施基本相同(端到端的无人机坪+无人机+中控系统)的情况下 , 没有哪家企业能够说自己绝对独一无二——但目前来看无人机配送的空战并不会在现在打响 。
从无人机配送赖以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 , 双方都被不发达的条件所限制了:一是不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 , 许多建筑都不适用于无人机的起降 , 且有影响无人机飞行的可能;二是还不成熟的法律法规 , 仅在偏远地区和少数城市有着较为超前的发展;三是尚未成型的“无人机意识” , 无人机虽然应用几多 , 但距离大众尚且较远 , 因而不熟悉与其相关事宜 。
完全能够想象 , 正是这些“无人机外”的条件 , 在限制着无人机配送的发展速度 。同时 , 我们也需要意识到 , 好的发展条件是强求不来的 , 可以说强行超越其发展阶段的做法终将招来反噬 。无人机配送的发展阶段始终与其自身的发展条件相适应 , 在超越某个临界点后 , 不仅无人机配送 , 几乎所有的无人机应用都将迎来突破性的发展阶段——但在现在 , 宏观条件仍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从为何进入无人机配送领域来看 , 双方有着几乎相反的动机:互联网巨头是为了降本增效 , 解决内生性需求而诞生的无人物流体系的一部分 , 它诱人的增长潜力来源于庞大的配送需求而非无人机本身;而无人机厂商则是深挖无人机的应用潜力 。就像当初汽车和飞机的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的早期一样 , 当时亦是马车与汽车同行——这样看来后者反而比前者更有活力 。
一言以蔽之 , 互联网巨头要为末端配送寻找更高效的工具和体系 , 无人机是其中最具潜力的选择之一;无人机厂商要为无人机寻找能最大程度挖掘产品潜力和商业潜力的应用领域 , 配送是其中最具可行性的选择之一——于是 , 结果就是两类看起来毫不搭边的玩家在同一个领域碰面了 。
但是 , 在无人机尚未完成企业赋予的使命之前 , 尤其是现在无人机配送正是一片蓝海的情形 , 总的发展条件尚未成熟 , 双方竞争就更不会来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
【投稿|备战无人机配送:互联网派To C、技术派To B】总的来说 , 京东、美团和顺丰这些互联网巨头与亿航、迅蚁这些无人机厂商,在无人机配送的形式上来说达成了一致 。紧接着 , 很快就在各自具备的条件、发展的目的以及路径的选择等差异中渐渐分化 。但最终 , 这种分化将殊途同归 , 双方背负着希腊神话式的命运 , 即便不愿、无知 , 但战火总有燃起的一刻 , 现在正是无人机配送的备战时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