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一)

城市这标题有点大,类似于打算写“红富士”却取名为“苹果”。

王尔德说:人都活在这世上,但是严格地说,很多人只是在世上,并没有活。在我心中,城市大抵相同。我喜欢的城市,是有历史感的矜持,有现代生活的气息,由一个个身处其中的居民组成的活着的城市。于此相反,只有旅客、为旅客服务的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和公务人员的城市,就是死的。
写一点记忆中活着的画面,那似乎使这个城市从文字和图片的二维世界闯入三维世界的瞬间。
景德镇:
“这个花盆好特别”我说;“这绿萝的根很茂盛,之前的花盆太小了,我就烧了个新的。”沙主妹纸小Z的舍友平淡的说道。那是一个白瓷荷叶边十厘米见方的浅盘,说不上多精美,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了有诗意在此栖息。
景德镇有两个学校人称陶院和瓷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和陶瓷大学),每周末在瓷厂旧址都会有由学生摆摊组成的创意集市,跟着小Z去摆摊是件很有趣的体验。小Z热衷于做陶老虎,那种憨厚的虎头虎脑款,用陶土捏起来的各种圆球组成,低温烧制,无釉。“这是你们山西特色?”我问道,“算是吧,不过是我自己喜欢做这个”她答。看着别的摊位,彩釉的或是皲裂的,各色杯子、摆件,当时我就想,喜欢和赚钱的边界在哪呢?
虽然小Z现在已经回到了太原,但是偶然在朋友圈看她发陶老虎摆件的照片,总有喜欢被守护的莫名的心安感,这是后话。
高雄:
住在西子湾区小小的青旅里,早上老板说“走,去买早点去”“很远么?还需要开车?”我问,“下雨天不想走”。于是,老板开着车带着我讲着这略显冷清的西子湾区街道。作为老区,除了历史悠久外,还人老楼老,年轻人都搬到了离商圈和CBD更近,交通更便利的新城,和北上大台北地区。但别小看这些小楼,藏在楼间的银铺和西装店述说着这过去的繁华。
还记得那天下着雨,那天的豆浆拿铁很好喝,那天三层楼高也没有什么展品却立着“凡走过必带走回忆”牌子的高雄历史博物馆。
布里斯班:
在Airbnb上定了昆士兰大学附近的一张小床,屋主是三个读研究生的中国妹纸。因为临近考试周,学霸们驻扎图书馆,我几乎只与其中一个妹纸见过几面。在校园的黄昏中散步,通过微信和悉尼的屋主想着之前天天晚上一起煮饭聊天的时光,开玩笑说“学霸看不见,学渣天天见”。
远离了游客扎堆的南岸公园,在久违的校园中与零零散散的跑者擦肩而过,以至于之后的日子里我在偶尔跑步时会想起布里斯班的夕阳。
还有很多我无力表达的画面:在扬州个园里有人打太极,瘦西湖的亭子里老年乐队唱着戏;潮州不知名的小巷里学着客家话排队买烧鹅;在暨南大学被可爱妹纸用粤语问路不由得痴汉笑;在去阳明山的大巴上和当地人讨论大陆和台北的房价;大叻的街头服装店的妹纸从店里跑出来比划的问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中国人.......啊,这些都是记忆中鲜活的画面。


题外话:上周末去上海迪斯尼玩耍,住在了离迪斯尼不远的K家。说起来与K相识也挺有趣,4年前K和我的大学室友赴吉他小哥的约来福州卖唱(玩耍),在宝龙广场前弹着吉他唱着歌嗨了一晚上(当然我属于围观嗨类型)。
【城市(一)】晚上聊到旅行的话题,我说我喜欢活着的城市,K说是因为你去接触了城市里的其他人,所以城市对你来说才是活的,很多人即使在“活的城市”旅行,也只接触了旅客、为旅客服务的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和公务人员。听罢颇以为然,这个角度我倒是从未想过,旅行感受真是件非常私人的事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