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其实是“试对”
其实你想验证的是这个想法“是不是对”,而不是“是不是错”。在一个二元论的真伪判断的前提下,这两者确实没区别,但是从现实世界和认知层面看,差异巨大。想验证错还不容易,故意做错不就错了吗?喝酒开车、上街打人,肯定都是错,你怎么不去试呢?因为你知道他肯定错嘛,所以你本质上是不知道一件事是不是对,但是你认为他对,所以才要去试。进一步说,方案选择时,你也必然是针对那个你认为对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方案去试,绝不会先从成功概率小的方案开始。
不负责任的借口
之所以要纠缠这个“定义”,是因为前面说到的,这一字之差在认知层面影响深远。“试错”这个概念的流行,使得一批对这个词一知半解、而又恰好喜欢不负责任的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随意去做各种实验。这样的人,往往整天把试错、快速变化放在嘴边,看到一个东西,不去深思熟虑、不去认真分析,上来就试,美其名曰试错,最终不过狗熊掰棒子、浅尝辄止,吾未见有成事者也。彼得·蒂尔在《从0到1》当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以垄断为目标、做长远规划,就是对当今“试错”哲学大行其道的深刻批判。
试错要求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试错的要点之一是“快”,这一点,无论你理解为试错还是试对,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只要错了(不对)就意味着消耗了成本,在“时间是最大的成本”这一前提成立的情况下,“快”确实可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但是,“快”往往意味着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一件事情会依赖非常多方面的支撑因素,时间短,使得每一个方面错误的可能性都加大了。而一旦有一个维度(尤其是技术)做错了,会使得整个事情搞砸,但实际上你真正想要试的那个东西并没错——你还没来得及试到那个方面,就已经错了。
试错适合于谁
基于上面的分析能看出,试错的矛盾在于:
- 你想要把它做对;
- 往往做对一件事,必须得这件事依赖的一切东西都做对了,它本身才对;
- 做对一件事需要时间和资源,做对很多事需要很多时间和资源;
- 投入时间和资源太多,就失去试错的意义了,死循环。
缩减被试范围 从上面的死循环可以看到,解决矛盾还有一个角度,就是缩减范围,也就是说减少一件事情所依赖的其他因素,这样一来试错本身针对被试对象有效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此可能成为一次很有意义的实验。这也是为什么不应该拿你做事的目标去试错的原因,目标都没想明白,试有啥用?
IBM在多年前给华为做IPD咨询的时候,曾经指出:华为的问题在于花了很大精力一次次把事情做错然后推倒重来,却不肯花力气一次把事情做对。为此,华为引入了IPD,成为后来的辉煌业绩重要的支撑之一。也许有人会立刻反驳说,IPD这种“重流程”怎么能适合与创业公司呢?没错,确实不适合,不过,请不要以此为借口拒绝把事情一次做对。
【你在试错吗()】相比试错,绝大部分创业公司更需要的是All in——成败在此一举,哪有机会给你试错呢?不要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