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考编的小镇做题家们:考10次上岸,靠做题走向城市

投稿|考编的小镇做题家们:考10次上岸,靠做题走向城市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深燃,作者 | 王敏、邹帅、宛其、李秋涵,编辑 | 李秋涵
最近,由于明星考编争议,“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 。
这原本出自出身于小城市或县城的学子用来自嘲的“梗”,现在根据网络上的解释,泛指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学习,擅长应试,高考考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
从诞生起,这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词 。有人认为用它定义一群努力学习的贫寒学子是一种冒犯,也有人欣然接受,将它视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嘉奖 。抛开对定义的争议,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群勤恳学习,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普通人 。
在不确定的环境里,考编正成为年轻人的重要选择 。在完成了“考上好大学”的目标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选择了考编之路 。
他们怎么看待“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呼?为什么选择考编?考编后的生活满意吗?最近,深燃和5位考编的小镇做题家们,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
他们中,有的来自山西偏远小山村,高考成绩是全省前100名,在考大学选专业时就在为考公做准备;有的高中三年没日没夜地念书,顺利考上大学,刚毕业就拿到了国企offer,正在等入职通知;有的小时候没有看过任何动画片,上大学后会因为信息闭塞感到自卑,但凭借着会做题的自信,从985毕业后花1个月时间考进银行;有的大学才拥有自己的手机,知道自己在考试上的优势,毕业时选择考国企,三年后顺利拿到了北京户口;有的靠“读书改变命运”信念支撑,考编了10多次终于上岸,决定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尽自己努力把生活过好 。
他们都有过刻苦的学生时代,对“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感触颇深,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
农民工父亲对我的期望,就是端上“铁饭碗”呦呦 | 22岁 山西 应届毕业生
我出生在山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父亲是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戴着简易的安全设备从事危险的建筑和煤矿工作,年收入不到5万元 。劳累不算是最大的痛苦,安全没有保障和被拖欠工资才是最让人绝望的事情 。
没有资源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就是考上公务员或者当老师 。在我父母眼里,只有考上公务员端上“铁饭碗”才是好出路,他们不愿让我再过四处求人、没有保障的生活 。
我家地处偏远,高中时代我只能上寄宿学校,管理十分严格,所以在校期间我也很难不认真努力学习,这也算是贫穷为数不多的好处之一 。高考我排在全省前100名,超出一本线大概七十多分 。
从大学选专业开始,我就已经在为考公考编做准备 。我本来想报南方的大学,但是妈妈强烈反对,希望我可以离家近一点,最后我报了北方一所985大学 。因为在网上看到公共管理类专业对考公务员有帮助,就报考了公共管理类专业,最后阴差阳错分流到政治学类专业 。
进入大学后,我在一半希望一半自卑中度过 。很多人都觉得大学学的东西没用,我不是很认可,我学的专业知识重塑了我对政治、对国际格局、对世界的理解 。自卑则更多是在生活上,我是在大学才第一次坐电梯、乘地铁,第一次看电影、去旅游 。
尽管考公考编主要是家里人的要求,但我也觉得,在时代的风浪下,普通人走错一步,就可能掉入深渊,我自己也向往稳定的生活 。
今年暑假我刚大学毕业,目前规划是先去私立学校当政治老师 。工作之余就准备考试,用两年时间考进体制内,第一年先体验考场,积累经验,第二年冲刺上岸 。目前已经考了两场,一场差了0.2分,另一场还在等结果 。
我对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深有感触 。少部分人出生在“罗马”,大部分人出生在山底 。少部分人享用了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可以出生就走捷径,大部分人一生被困在山底,而学习考试成了大部分人主要的向上的绳索 。“做题”是大部分小镇人走出小镇的途径,也是大部分社会底层人实现温饱、过体面生活的途径,所以我觉得小镇做题家绝对不该遭到嘲笑 。
别人都觉得我刻苦,我觉得还不够艾亚 | 23岁 云南 应届毕业生
我家在西南地区的小乡村,家庭比较困难 。爸爸在我15岁的时候去世了,生前跟亲戚们借的钱,三年多才还完 。我妈妈不太识字,卖过早餐、水果、冰棍,现在在菜市场卖菜 。
我觉得自己前18年是毫无规划的,别人觉得我很刻苦,但我觉得自己不够刻苦,而且刻苦得太晚了 。
考学的路上,我总是“刚刚好” 。刚刚好上了重点高中,刚刚好考上了师范大学,超出一本线20分 。
高中三年,因为没日没夜地念书,导致身体出了很多小问题 。腰肌劳损、偏头痛、掉发、结膜炎......距离高考已经过去很多年,我是很不愿意回想高中那三年的,但一到腰酸背痛的时候、动不动就眼球充血的时候、失眠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还是会回想起一些片段 。
2018年上大学,前两年我连社团都没有参加 。大三开始意识到自己走出学校后毫无竞争力,所以开始留心各种考试,大三大四参加了学院和当地电视台的合作项目,考试就比较多,因为英语还可以,大三考了教师资格证 。
我是应届生,从打定主意到参加国考,中间大概有四个多月的时间 。编制内是稳妥的,应届生身份非常珍贵,我觉得不能错过 。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学会评估自己,再去匹配相应的岗位很重要,决定要考试,最好不要夹带太多的不甘、期待 。
现在,我拿到了一家国企offer,在家等入职通知 。我没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工作以后要面临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是离开家乡,如果能够调动,想要去别的城市 。
“小镇做题家”原本算是一种自嘲 。现在被拿来嘲讽小镇青年,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讥讽和示威,一开始我很愤怒,但现在有一种奇异的平静 。我们拼命考试做题,用这些来交换我们的未来 。我不觉得有什么可耻的,普通人汲汲营营一生非常正常 。
我考编就是想要一份保障,想要一点安全感 。
一个月考进银行,会做题也是一种能力夏羽 | 30岁 重庆 自由职业
相比于“小镇做题家”,我觉得用“乡村做题家”来形容自己更贴切 。人们总说乡村信息闭塞,但没有对比,他们是没法想象到底有多闭塞的 。
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个偏远山区的乡村小学上学,小学期间唯一的课外书,就是一本堂哥送的作文精选,那时没有看过任何动画片 。小学毕业考试后,我去街上买明信片,才知道世界上有“王菲”这个人,当时也不知道她是干什么的 。初中第一次听周杰伦的歌,我才慢慢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歌星”存在 。
这些信息闭塞的结果,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很片面、很局限 。
我从小学习成绩排名靠前,高中时没有住校,而是向父母申请了在校外租房,因为没有关灯时间的限制,并且可以不用排队接水,这能节省出很多时间来学习 。最后高考我成绩超过一本线五十多分,顺利考上了一所985高校 。
但进入大学以后,我反而感到有点自卑 。周围厉害的人太多了,当时自己心智也不成熟,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又太在意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除了会做题,别的好像什么也不会 。
我擅长理科,但大学念的专业偏文科,我除了和数学有关的课程名列前矛,其他的课程都学得不理想 。
这种不自信让我也有些害怕在公开场合发言 。大学课堂上需要演讲展示的环节,面试社团活动的时候,我的表现简直就是灾难现场,没有底气,上台总是怯生生的 。
毕业时找工作,面试状态也不够好,大厂进不去,小厂又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 。最后,我还是顺利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在工作了近一年,决定和男朋友组建家庭后,想安稳下来,选择了考银行 。
我当时准备了一个月,时间不算多,每天像大学考试周一样全天学习,一次就考上了 。我的确是个小镇做题家,大学时用一周的时间,就考过了需要考三门的证券从业资格证 。
但考上银行后,我才发现,那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 。上班的地方偏远,要值夜班,周围同事年龄大,思想比较古板,没有共同语言,感觉每天工作都很煎熬,两年后,我选择了辞职 。
经历过一番折腾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很多 。以前知道的知识少,对外界的认识也浅,看到“985废物”就会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好像只会考试,别的什么也不会 。后来自己一直断断续续地看了很多书,对生活有了独立思考,慢慢和自己和解,也对现在的自己感到满意 。
对“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也不反感,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学习能力很强,而其他的能力也可以靠“学习”这个基础能力来获得 。在面对新事物时,作为学霸的心理是,首先会思考“这个我或许能学会”,“我可以去试试”,更敢于去尝试,这给我带来了很多自信 。
会做题也是一种能力,我很庆幸自己是乡村做题家 。
考进985也曾迷茫,也曾埋怨父母“不争气”刘星 | 28岁 北京 国企员工
我是一名典型的农村留守学生 。爸妈在广州工厂打工,我和弟弟在老家上学 。只在过年时,父母才会回家看我和弟弟 。
上学时,是爷爷奶奶在照顾我和弟弟的日常生活,他们年纪大了,不会和老师打交道,只会叮嘱我们在学校要好好听话 。而父母在外,更是给不了实际的帮助,他们对我的期待只有“考高分,上好大学” 。
好在我自小学习不错,从不让长辈操心 。初中升学,我就考到县城最好的一中,高中也直接考上一中的重点班 。2012年参加高考时,我考了650多分,年级排名前十 。老师说计算机专业会发展很好,我也没多想,就按照老师的建议填报了北京理工大学,顺利被录取 。
这一路,父母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开销,我是靠着“考上大学才有出息”的信念走下去的 。
中学时,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情况和我相似,要是父母是在县城当公务员,就是非常好的家庭背景了 。到了北京我才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有多大 。同一个班,就有不少同学是大城市来的,他们从小就接触计算机,有的甚至已经学过编程 。
我是靠着大一暑假做兼职,才有钱买的电脑 。也是因为上大学,父母才给我买了一台手机,也是这个时候,我才从同学那里第一次见到苹果手机 。
不仅如此,我还观察到,来自大城市的同学,无论在视野、谈吐,还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都比小城市来的人要更从容 。
整个大学,我都在思考,就算是985毕业又怎样呢?
到了大三,很多人都在考研或去大厂实习,在这种焦虑和对未来的茫然中,我打定主意,一定要考编,再不行也要进国企 。当时只是隐隐地觉得,考试是自己擅长的,也是自己的竞争优势 。结果不错,我只考了一次,就被一家国企录用 。
和去大厂的同学相比,拿到手的钱自然低一点,但我还是感到安心 。记得2016年毕业,当时拿到手的工资有1.5万元,还有不错的公积金和补贴,公司也提供单身公寓住宿,我住在西二旗地铁附近,租金只要1500元 。三年之后,我还拿到了北京户口 。
进入国企之后,工作不忙,加班可以调休,也从来没有过996 。这一点在结婚之后优势更明显,我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 。现在回想,这个决定没有做错 。
其实我就是依靠“高考改变命运”的人,也就是别人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在大学,甚至到了参加工作,我有时还埋怨过,要是父母“争气”一点就好了,我也许有机会可以去外面闯一闯 。直到前两年,我女儿出生,这几年看着单位不断进来新人,从他们身上,看到和我当年一样的慌张,做事畏缩,我也开始跟自己和解,不再回想出身,而是更关注当下 。
我很理解,现在年轻人想要考编,求一份稳定工作的心态,和当年在大城市的我一样,就想抓住一些实际的东西 。他们没有机会试错,不敢试错 。现在提到“小镇做题家”,网络上还能引起如此大舆论,也是因为高考刺痛了很多人吧 。
靠做题从小镇走到省会,在有限条件中做最优的选择张小雨 | 26岁 四川 教师
我来自一个小乡镇,父母都是农民工 。小时候他们在外面打工,由外公外婆带我 。那时他们对学习不看重,我成绩一般,整天就是和小伙伴玩 。到了初中,爸妈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我带到了城里念书 。
城里的同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会弹钢琴,有的会跳舞,我什么也不会,心里是自卑的 。我发现自己学习还不错,就开始有意识的努力,那时候就会学到晚上10点 。后来考上省会重点高中,我摸索到了做题的规律,学习很突出,在班上一直是前五名 。
整个高中,我几乎没怎么休息过,一直学习到晚上12点才睡觉 。当时目标很坚定,一定要考上985、211,支撑我的信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 。
但回头去看,其实这时候我视野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 。我念的是文科,其实我的理科也不错,如果念理科再读数学、计算机专业,会更好就业,但父母因为自身的阅历没有办法给我指导,我也只是凭着兴趣选择 。选专业也是,高考我英语考了138分,我觉得自己擅长这方面,于是就读了英语专业 。但现在看来,这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
大学我也很努力 。我发现自己从小地方来,说英语时口音重,就在网上一个音标一个音标的学口语,还参加了很多考试 。我雅思考了7分,考过BEC高级,专四专八的成绩也不错,还拿过一等奖学金 。
我想过毕业后要闯荡一番,转折发生在实习的时候 。
大三,我就开始去北京实习,去过外企,去过杂志社 。我发现,在这里即便是学历很高的人,没有家庭的帮助,也没办法买房立足 。我想,即便在北京的世界500强外企工作,也没法在这里扎根,但如果直接回家乡,我也不甘心 。
于是我决定回省会城市,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是考编 。
考编这条路我其实走得不顺畅,一年多时间,我考了10多次,要么是笔试差一两分,要么就是卡在了面试上,后面考上了几次,却也不是自己的理想去处,所以始终在努力 。
小镇做题家的能力,这时候帮助了我 。念高中时,我培养了自己做题的能力,知道怎么画思维导图,怎么复习,怎么对抗记忆遗忘曲线,这套方法我也用在了考编上 。一开始没有经验,后面考多了不断反思和总结,最后终于上岸,成为一名在编教师 。
现在,我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的 。教师在省会城市算中等收入群体,和我一起入职的同类应届毕业生,工作一两年在家里的帮助下也都买房了 。
这就是一名小镇做题家女孩的经历,我依靠着不断做题、考编走到现在,从小镇走到省会城市 。我觉得“小镇做题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中做最优的选择 。
我想用自己的经历,给小镇做题家们一些力量和温暖 。不是说我们出身不好,资源有限就放弃努力,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可以在有限的资源里,尽自己努力把生活过好 。
【投稿|考编的小镇做题家们:考10次上岸,靠做题走向城市】*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呦呦、夏羽、艾亚、刘星、张小雨为化名 。

    推荐阅读